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23日 星期五

    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自述

    在贵州,志愿精神永驻心间

    讲述人:李海艳(贵州省玉屏县亚鱼乡政府公务员)

    耿建扩 吕慎 《 光明日报 》( 2014年05月23日   06 版)
    李海艳 郭红松绘

        我是保定学院中文系2007届毕业生。2007年7月,我选择到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第二中学支教。到达贵州后,经过短暂休整,我便接手了初二的语文课,同时还承担六个班的活动课。学校领导坦诚相告,我带的班学生多、基础差,班风不够好。但我没有犹豫,我要做敢于面对挑战的人。

        挑战真的来了,潮湿的环境让我的脸上和身上起了很多疙瘩,痛痒难耐、夜不能寐,只能靠擦抹药膏勉强止痒。饮食上的不习惯,使本来胖胖的我,一下子瘦了很多。每到周末,对家乡、对亲人和朋友们的思念折磨着我。但我没有动摇,我知道自己是一名支教西部的志愿者,从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起,我的心里就已经装满了那些陌生、明亮、渴望读书的眼睛。所以,就算条件再艰苦,我也能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有位老同事对我说,真没想到一个女孩子背井离乡到这山沟沟来受苦,居然还能笑对人生。

        初登讲台,我的压力很大,为保证授课质量,每堂课都要准备四五个小时。我还积极听课,参加教研组的讨论,虚心向资深教师和青年骨干教师学习。很快,我的授课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我从与学生谈心入手,逐步使自己和学生相互适应。课堂上,我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把每堂课都讲得充满活力,让学生由衷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我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经常找一些厌学的孩子谈话。对特别调皮的学生,我也不会“暴风骤雨”般地狠批,而是委婉巧妙地指出他们的过错,给他们充分的尊重。课余时间,我把基础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辅导,并且一次次告诉他们:“最努力的人一定会成功。”

        我深知,提高成绩只是工作的一部分,作为一名教师,更重要的是把爱给予学生。这同时也是志愿者精神的核心。我细心关注学生们的喜怒哀乐、饥寒饱暖。有些学生家庭困难,连学习用具也没钱买,我就提前准备一些,随时拿出来让他们用。有的孩子觉得让我花钱不好,我就换个方式,每次课堂测验和课外活动都进行评奖,把学习用具作为奖品颁发给他们。由于当地农田少,很多家长把孩子丢给爷爷奶奶便外出打工,我的班里就有不少“留守儿童”。每到周末,我都会邀请几个孩子到我的宿舍吃饭,给他们改善伙食;有时带他们到城边清澈见底的松江河里捉螃蟹,到雨后的山林里挖竹笋采蘑菇;隔一段时间,我还会拿出钱让他们与远在他乡的父母通一次电话……我希望他们能从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中,接受爱、理解爱,也能献出爱。

        三年的支教生活,我两次获得县级优秀志愿者称号,并在参加全县共青团的一次会议时,认识了同样是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刘华,我们一见钟情。2010年7月,支教生活结束了,我和刘华都觉得已经离不开这块山清水秀的土地。我们选择继续留在贵州工作,并相继通过贵州省公务员考试。刘华当了人民警察,我则成为乡政府的工作人员。我们现在虽然不再是志愿者,但无论我们在哪里,不管我们做什么,志愿者精神永驻我们心间。

        (本报记者耿建扩、吕慎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