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评委,记者见证了“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展览”终评的全过程,相比以往,此次进入终评的20个展览,无疑有了显著的改变。
近些年,大手笔、大制作,在博物馆展陈已不新鲜。但是本次参评的项目中,有几个“小成本”制作却以其精致的设计令人怦然心动。
比如广东省博物馆的“异趣·同辉——馆藏清代外销艺术精品展”,仅仅78万元的经费,就打造出了盛行“中国风”的18世纪欧洲的氛围。169件(套)清代外销艺术品在充满异国情调的展厅内,将当时欧洲上流社会对中国艺术品的痴迷展现得淋漓尽致。
与以往历史类展陈“独霸一方”的格局不同,今年的20个终评项目中,历史类只有8个,而艺术类题材异军突起,有5个,占据四分之一江山。其他的则为科技类(4个)、纪念类(2个)、自然类(1个)。
苏州博物馆的“衡山仰止——吴门画派之文征明特展”可谓是唯美的艺术类题材中的代表。展览的形式设计全部来自文征明的画作:参照其园林画,展厅使用传统的白色墙面和木质装饰线条;选取画中的书斋窗棂式样,作为展厅墙面、过道的装饰元素。
这次终评出现了一种新的展陈样式,姑且称之为“动态展示”。一般的展览,展品是固定的,而在“巧手良医——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展”中,观众可以在实验室中观摩修复的过程,也有机会亲手参与模拟修复。这种活态展示,新奇而又贴近观众。
变化是显著的,问题也显而易见,最突出的就是“见物不见人”。虽然办展者试图在以物取胜的同时,能够以情动人,但对于如何与观众产生共鸣,显然思考得还不够。(本报记者 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