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19日 星期一

    21名孤老的民警儿子

    曹继军 颜维琦 《 光明日报 》( 2014年05月19日   02 版)

        深夜,七旬弱智老人迷路后,报不出自己的姓名,说不清住在哪里,唯独记得“社区民警陈德骅”。很快,她被接回了家。

        这位老人记得的陈德骅,是上海普陀公安分局的一名普通民警。这位民警,有21位“父母”,都是辖区里的孤老,迷路老人是其中之一。

        上海市普陀区莲花公寓,是个动迁户组成的小区。2800多户1万余名居民,老年人多、困难群体多。担任这里的社区民警17年,陈德骅把居民处成了亲人,把21位孤老认作了父母,营造了一个温暖的社区大家庭。

        莲花公寓小区的居委会干部王阿姨清楚记得,1997年2月16日,居委会刚成立,陈德骅就到岗了。煤气电不通、电视信号不畅、一小时等不到公交车……面对道道难解的题,陈德骅一边汇总上报居民反映的情况,一边挨家挨户走访。而他走访最勤、关照最多的,是小区里的孤老和独居老人。

        难题解了一道又一道。3年后,派出所领导体恤陈德骅工作辛苦,考虑让他调离这个“折腾岗位”。想不到,老人们闻讯集体到派出所“上访”,软磨硬泡要他留下。“再派一位优秀的民警接替?”“两个民警换他一个?”可老人说什么也不同意。陈德骅这一留就是17年。

        17年里,陈德骅是21名孤老身边的孝顺儿子——

        腿脚不便的潘老伯,每月收入很少,陈德骅不仅掏钱为他买生活用品、付医药费,而且每周至少上门两三次,陪着看病、包干家务。一次老人患上开放性肺结核,陈德骅二话没说就从家里拿了一万多元钱为老人治病。

        李老太患有精神病,不识字、不认路,生活不能自理,也常常走丢。好几次,陈德骅深夜接到李老太又失踪的电话,赶到小区,连夜找到老人。

        陈德骅还发动社区力量,把小区保安、居委会干部、楼组长和党员编成4支志愿者队伍,让他们分别与社区里的2300名孤老和独居老人结对,保证他们遇到困难时“有人喊得应”,许多老人无以回报,都立下遗嘱要把房子和财产留给这个“民警儿子”。但陈德骅总是耐心说服,劝老人把遗产捐给国家。不过,也有唯一收下的财产,就是潘老伯留下的钻戒,当时老人已在弥留之际。“如果拒绝了,就会让他在世上留下一桩憾事。”陈德骅说。当然,钻戒马上就交给了组织。

        派出所同事帮陈德骅算过账,他在岗多年,自费为老人和社区困难群众花的钱加起来超过30余万元。除了每年夏天送西瓜、中秋组织出游、除夕请吃年夜饭等“固定项目”,他还常常为孤老垫付医药费,平时给生活费。

        付出许多,但陈德骅觉得收获更大。他每年夏天都要自费给孤老送三次西瓜,挨家挨户送上门。每当这时,高妈妈总是紧随其后,提着一袋冷饮“慰问”他。还有一名阿婆,一次意外造成右肩粉碎性骨折。阿婆请“儿子”陈德骅帮忙张罗打官司的事儿,自己却绑着绷带当社区志愿者:“烦人的事儿交给‘儿子’处理,我帮他为社区服务。”

        在陈德骅的带动下,居民之间自发结成了几百对帮困对子;在他的奔走倡议下,莲花公寓更是创建了“夕阳红助残扶弱工程”,专门为小区里情况特殊的孤老、重度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服务。居民们说:“我们要和陈警官一起,打造一个爱的社区!”(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