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素有“五朵花瓣”之说,分别是高空杂技、地面杂技、魔术、马戏和小丑,其中尤以马戏最为特殊。其他节目缺了演员,还可找人代替,马戏则不然。动物和演员关系特别亲密,特别是猛兽,常由驯兽师从小养大,如中途换演员,就意味着节目演出的终止。很长一段时间,国内马戏节目水平低下,经营管理不善,培养新人困难重重,节目创新更加无从谈起。不少演出团体只能去景点和公园“走江湖”,前景堪忧。
2007年,上海杂技团作为国内唯一保留马戏节目的国有文艺院团,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如何突破瓶颈,探索符合马戏事业发展的运作机制?经过认真的市场调研,上海欢乐马戏有限公司应运而生,上海杂技团出资51%,马戏剧组32名演职员全部参股,出资49%。几年下来,“欢乐马戏”的变化令上海杂技团团长俞亦纲欣喜不已:“每个演职员与单位一起,共同成为艺术生产和市场经营的主体,这样的机制符合马戏节目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改革创新之路。”
员工成为股东后,既是“打工者”,又是“老板”。角色的转换,激发了主人翁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成本意识。近几年来,由动物参演为主的马戏表演在国内外时有争议,剧组2010年创排了《欢乐马戏系列——绿色家园》,通过马戏这一平台传递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观念。该剧已成为上海旅游市场深受欢迎的常年演出品牌剧目。
不断修改和创排新剧目,老演员焕发了艺术青春,青年演员干劲十足。2013年,《欢乐马戏》演出了160场,观众达10万人次,票房收入超过1000万元。演职人员的演出收入明显增加,作为股东他们还拿到了分红。
“单位和演员个人的责、权、利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大家的主人翁意识更强了。”一位驯兽师告诉记者。
“文艺院团改革没有固定模式,改革是手段,促进艺术生产力才是目的。”在俞亦纲看来,“欢乐马戏”员工持股,最大限度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说明,院团只有遵循艺术发展规律和特点,按市场化运作要求,采用合理的员工激励方式,最大限度降低改革成本与风险来设计改革方案和模式,才能取得积极成果。
公司赚钱了,市场也更挑剔了,未来几年的改革路更不轻松。俞亦纲告诉记者,《欢乐马戏》正在研究并实施组织架构的重组和再造,调整演员考核和分配机制,强化人才培养,注重节目原创,做到“出人、出戏、出精品、出效益”。“我们计划再度创作全新的《欢乐马戏》剧目,使之成为上海文化旅游市场的著名品牌。”俞亦纲说。(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