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残联创新残疾人服务模式,走出了一条助残、扶残、爱残的服务路径,为残疾人编织了一张幸福大网。
托养
——残疾人生活的依靠
从一言不发到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红旗街道昌平社区智障残疾人徐洋的变化让母亲看到了希望:“希望徐洋能再多学一些生活劳动技能,将来我不在了他也能好好地生存下去。”
从一年前开始,徐洋每天上午都会到社区日间照料室进行康复训练。在这里理疗、聊天、打牌。参加技能培训和娱乐活动,逐渐成为徐洋生活的一部分。现在,他孤僻、自闭的性格已经得到了明显改善。
这是朝阳区以“幸福社区”为载体,开展的残疾人社区日间照料服务。2011年至今,朝阳区共投入85万元,建立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站7个,为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图书阅览、远程教育、体育健身等多项服务。
康复
——帮残疾人重建希望
为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的目标,朝阳区建立了“大康复”工作机制,强化了社会康复、文化康复和教育康复,帮助残疾人重建希望。
实施“康复进家庭”行动,强化社会康复。2013年开始,朝阳区残联与永康社区康复服务中心合作,投入27.7万元,免费为370名残疾人提供个性化康复服务。对脑瘫和脑血栓、脑出血造成肢体残疾的家庭,开展了“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免费康复训练活动。
建立“视障图书馆”,强化文化康复。2013年朝阳区投入30万元,建立全市首家区级盲人图书馆——“朝阳区视障图书馆”。“视障图书馆”面积近千平方米,内设盲文点显器、电子助视器、语音地图等辅助器材,安装了无障碍设施,能有效满足视障读者的阅读需求。
还建立“朝阳区特殊教育学校”,强化教育康复。2012年,朝阳区投资420万元,将原南湖小学改建成朝阳区特殊教育学校,填补了朝阳区特殊教育的空白。该校目前有各项功能教室9间,在职教师19人,已招收残障学生48名,该校还成为朝阳区孤独症、脑瘫、智力残疾儿童教育、康复的基地,让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
就业
——让残疾人有生存保障
在长春市怡心坊手工皮革艺术有限公司技术骨干中,有一名聋哑员工叫尹春风,是朝阳区残联与该公司合作培训的40名残疾人之一。进入公司后,尹春风勤奋好学,踏实肯干,她的技术水平和设计能力已达到中级工艺师的标准,现在月工资有3000多元。
今年,该公司继续与朝阳区残联开展合作培训,计划投入50万元资金建立残疾人就业基地,增加残疾员工10~15名,兼职残疾员工20名。合作培训的受益者将越来越多。
为了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朝阳区通过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个体就业和社区公益岗位就业4种方式,不断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朝阳区创建了“朝阳区残疾人就业一条街”,投资60多万元,建有“扶残助业亭”68个,安置残疾人长期稳定就业70人,在这里实现就业的残疾人可享受税务、工商、占道、租金全免的优惠。
朝阳区还建立残疾人就业服务网络。着力打造覆盖全区的残疾人就业服务平台,以街(镇)、社区(村)服务机构为平台,依托街(镇)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所,设立街(镇)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站;依托社区(村)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室,设立社区(村)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点,使残疾人就业服务网络由区级向街(镇)、社区(村)延伸,基本构建了覆盖全区的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网络,为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本报记者 周洪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