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16日 星期五

    小榜单传递大能量

    ——善行义举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广阔平台

    作者:俞海萍、张景华、李陈续、张国圣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16日 04版)

        本报综合各地5月15日电(记者俞海萍、张景华、李陈续、张国圣)凡人善举共建文明,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式创新,正在全国各地兴起和推广的善行义举榜,使善意、善念、善行深入人心,营造了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广阔平台,创造了新鲜经验。

     

    评选榜样,取得一种共识

     

        用27年让延庆5000亩荒山披上绿装的75岁大妈卫桂英,北京“7·21”特大暴雨中的救人英雄刘刚,13年捐赠百万元建造希望学校和爱心书屋的八旬夫妇陈荣超、杨玉仙……一个个普通北京人用自己的真实故事,展现了北京的品格,成为“北京榜样”。

     

        从2011年开始,在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指导下,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举办了三届“北京榜样”的大型人物评选活动。通过层层发动和举荐,活动推出“北京榜样”每周人物榜、月度人物榜,共推举出30位榜样人物,掀起了“人人推荐身边榜样,人人学习榜样事迹,人人践行榜样精神”的热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北京精神’,呼唤着美德与良知的回归,向社会传递着爱心和温暖、信心和力量,温暖了这座城市。”北京市民闫立敏这样表示。

     

    礼遇好人,创新一种机制

     

        829位安徽好人的笑脸,朴实生动,镌绘在安徽好人馆的“好人墙”上,扮靓了社会主义中国新文明的道德花园。

     

        “安徽省入选中国好人榜总人数一直位居全国榜首,既有现实的说服力,也有久远的影响力,能够更好地发挥引领道德风尚的积极作用。”中央文明办秘书局局长蒋希伟说。“安徽好人”已经成为一种品牌。

     

        为了将这一品牌固化,2013年,安徽省开始建设安徽好人馆,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把片段性、一次性的好人宣传变成系统性、长久性的形象展示。通过图片、实物、视频集中呈现安徽好人的道德事迹,展示礼遇好人、宣传好人、关爱好人、点赞好人的成功经验,让安徽好人馆成为激发人们崇德向善的精神殿堂,也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鲜活的平台。

     

    宣传模范,形成一种导向

     

        重庆市江北区在5个街镇、20个社区、50个小区楼栋建立善行义举榜,通过“立榜、学榜、拓榜”,推进了善行义举接地气进万家,收到各类反馈近3万条。通过评选立榜,建立善行义举榜评选发布工作机制,在人群聚集场所,用海报、黑板、活动展板等发布善行义举榜,引导群众挖掘身边好人;通过谈论学榜,让群众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在我们身边,是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事事可为的高尚追求;通过延伸拓榜,将善行义举榜与时事政策宣传和民生细微事件融合,增加互动交流反馈。

     

        重庆市巴南区以巴文化公园、滨江文化长廊、社区道德文化墙、村社宣传栏为阵地,结合善行义举榜的发布,开展“善行义举在身边”“家风是什么”大讨论,举行“榜定规范传家礼”活动,组织善行义举榜上人物、社区群众、专家学者和各级领导结合善行义举,谈家规家训、民风政风,引导和激励广大家庭在善行义举榜上人物的感召下,培育向美、向善、崇德、重义的良好家风。全区举行活动40余场,参与群众达4000余人次。

     

    短评 让榜样从身边树起来

     

     本报评论员

     

        近期,山东、宁夏、河北、安徽、重庆、北京等地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当地实际,广泛设立善行义举榜,通过让身边好人好事上榜,促进崇德向善的良风美俗形成。这种创新举措,既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教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又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值得借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古往今来,我们都重视榜样在文明进步、移风易俗中的作用。所以古人说“学为圣人”。现代伦理学也告诉我们,道德典范和道德威信是进行公民道德建设不可缺少的因素。

     

        榜样有圣有贤,有远有近。在古代,除了那些值得入庙配祀的大圣大贤,乡野民间的忠孝节义之士,也都有乡党为其“请旌”,或赐旗匾,或立牌坊。这些遍布各地的遗产,许多至今仍在发挥其潜移默化的作用。

     

        身边的榜样,平凡的榜样,较之书本上的大贤大德,更能发挥移风易俗的效用。因为他们更鲜活,更真切,更符合地方的风俗习惯,因而也更有效仿和示范意义。近些年来,广大网民寻找各类“最美”、弘扬凡人善举的自发行动,即是对于身边榜样、凡人榜样的需求和呼唤。

     

        荀子曰:“涂之人可以为禹。”榜样在近处,真善美就在身边,崇德向上,何必“道在迩而求诸远”,那么,就让榜样从身边树起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