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15日 星期四

    穿越时空的呼唤

    ——焦裕禄精神启示录

    作者:张严平 赵承 刘雅鸣 张兴军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15日 03版)

        5月14日,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生命的祭日。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离开我们整整50年了。

     

        河南兰考县的焦裕禄墓园,汇聚了潮水般前来祭奠的人们。

     

        焦裕禄在兰考工作了一年零四个月即病逝在岗位上。然而,这一年零四个月却成为穿越时空的永恒。

     

        焦裕禄,这个永不褪色的名字,如一座丰碑,矗立在兰考,矗立在中国大地,矗立在亿万百姓心中。

     

    “把泪焦桐成雨”

     

    ——有一种缅怀感天动地

     

        这是兰考最高大的一棵泡桐树。

     

        50多年前,焦裕禄亲手种下的这株小麻秆,如今已是华盖如云,人们称之为“焦桐”。

     

        睹树思人,焦裕禄留下的最宝贵遗产是什么?

     

        与人民群众的血肉之情,是焦裕禄精神50年穿越时空,镌刻在这片土地上最深厚的印记。

     

        当年在兰考县委当干事的刘俊生忘不了51年前那个冬天,焦书记顶着狂风大雪,走出县委大门。他说:“大雪封门,我们党员干部不能坐在屋里烤火。我们应该到群众中去,解决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许楼,他走进一个低矮的柴门,这里住的是一对无儿无女的老人。握住双目失明的老大娘的手,焦裕禄问寒问饥。一旁的老大爷问:“你是谁?”焦裕禄回答:“我是您的儿子。”老人哆嗦着手不停地抚摸着焦书记,热泪纵横。

     

        “我是您的儿子”——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一深情的表达,今天听起来,仍直抵人心,发人深省。

     

        这是共产党人的宗旨、情怀、信念,也是党的立党之本!

     

        大别山区种粮大户柳学友感慨地说:“现在不少干部与焦裕禄相比,差距太大。很多地方一年见不到一次县委书记。偶尔有领导下乡,也是前呼后拥,浮在表面,站在地头,走走过场。还有的干部连有些庄稼都认不清。”

     

        焦裕禄就是一根标杆,他让群众怀念,也让群众量出了今天干部的长短。

     

        对于焦裕禄之后的第14任县委书记、来兰考工作已经一年半的王新军来说,焦裕禄当年对群众说出的那句“我是您的儿子”,已成为心中时时震响的座右铭。他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对照检查材料上,多次使用“愧疚”“惭愧”“愧对”“对不起”等词汇。他说:“在焦书记工作过的土地上,才真正懂得了什么是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穿越50年历史烟云,“把泪焦桐成雨”,凝结着人民对焦裕禄的深切思念与精神呼唤;公仆情怀,这是焦裕禄留给党员干部的最宝贵精神遗产。

     

    “父老生死系”

     

    ——有一种力量坚如磐石

     

        兰考无处不泡桐。

     

        满城桐花飘香的时候,最是人们思念焦裕禄之时。

     

        离黄河岸边几里地的张庄村,曾被叫作“下马台”。过去,这里通着官道。因风沙大,路过的文官须下轿,武官须下马,因而得名。

     

        风沙不知吹了多少代,也治了多少代,代代无功而弃。

     

        党培养的焦裕禄,最相信群众的力量。他一次次下乡走访,开座谈会,首先确定了种植泡桐的思路。因为泡桐能吃苦,沙窝子里也能扎根,并迅速根深叶茂,挡风压沙。

     

        满地满坡的泡桐,成为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治理水沙碱“三害”的金钥匙。

     

        50年后,徜徉于焦林中,总有人这样问:为什么焦裕禄在兰考工作仅一年零四个月,就找到了多少辈人没有找到的“除三害”的办法?

     

        答案并不复杂。

     

        走进焦裕禄纪念馆,一辆50多年前的破自行车、一双50多年前的破胶鞋,记录着焦裕禄靠骑车走路,踏遍了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住牛棚下大田,蹲点调研的事迹。

     

        刘俊生难忘那一个个镜头:无论瓢泼大雨、风沙漫天,别人往屋里跑,焦书记总是往外冲;为了弄清兰考水道,焦书记冒着大雨站在洪水中,扔下一片树叶,带着技术人员追着树叶测定洪水流向……即使在病重期间,他也拒绝只看材料听汇报。焦书记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时隔50多年,响在我们耳边的这句大白话,传递着深刻的思想哲理。

     

        在近期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不少基层党员干部坦言:和焦裕禄时代相比,现在交通便利了,但距离基层却远了。经常是“身到基层心在城”,名义上下了基层,实际成了“空中飞人”“走读干部”,待不住也待不久。即便调研,很多时候也是“路上一小时,调研十分钟”,对情况了解不透,问题吃得不准,制定的措施没有针对性,甚至脱离实际。

     

        半个多世纪前,焦裕禄带领兰考干部群众跑遍全县,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寻求治理天灾的科学方法。时至今日,一些村庄还流传着焦裕禄当年下乡编的顺口溜:“沿着河,背着馍,渴不着,饿不着。”

     

        深入群众,就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

     

        求真务实,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兰考人民至今保留着这个习惯,房前屋后、庭院地头,有空地就种上几棵泡桐。泡桐树栽在农田里,既防风治沙,还能提高粮食产量。

     

        目前兰考县农桐间作面积46万亩,泡桐200多万株。截至2013年,全县林产工业从业者4万余人,林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70多亿元。

     

        兰考县农林局副局长张建军说:“到今天,兰考人民还在享焦书记的福呢!”

     

        从一个人到一种精神,从一棵树到一个产业,贯穿其中的是焦裕禄赤诚为民的真挚情怀,是探求就里的求实作风。

     

    “毋改英雄意气”

     

    ——有一种奋斗气壮山河

     

        这是一种精神的定格:一把藤椅,静静地放在一张破旧的办公桌前。藤椅右手,一个大洞无声地诉说着主人曾经的病痛——肝疼袭来时,他就用茶缸靠在藤椅上,紧紧地顶在痛处。日久,藤椅被顶出一个大洞。

     

        望着这张藤椅,人们就会想起1962年冬天,大雪纷飞。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三害”困扰的兰考,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年来最低水平。小小的县城火车站,挤满了外出逃荒的灾民……一位省领导来视察,看到兰考灾情严重,提出不如一分为四,划给周边四个县。而新上任的焦裕禄坚定地说:“情愿累脱三层皮,也不能把困难推给兄弟县。”

     

        望着这张藤椅,人们就会想一年零四个月中,焦裕禄下去查风口、探流沙、找水道、治盐碱……面对兰考自然灾害的肆虐和贫困落后的实际,他挥笔誓言:“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他写下“干革命就得敢闯!成功了,有经验;失败了,有教训。只要敢闯,就能从困难中杀出一条路来!”

     

        今天的我们,还有没有这样的责任担当?

     

        王新军在县委常委会民主生活会上反思自己:刚来兰考也有满腔热情,但是,面对种种困难和问题,激情和斗志逐渐冷却了、退缩了。一事当前,摆困难多、讲客观多。与焦书记“拼上老命大干一场”的奋斗精神相比,自己明显缺少了几分对事业的执着和责任担当。

     

        50年过去,焦裕禄当年留下的最后一句话,铿锵激越,撼人心魄:“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愿这种豪情壮志激励后人砥砺奋进“肝胆长如洗”,迸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强大精神动力。

     

    “两袖清风来去”

     

    ——有一种品格高山仰止

     

        焦裕禄纪念馆里,一份他亲自起草的《干部十不准》,吸引了参观者的注意。

     

        其中一条:“一律不准送戏票”,“十排以前戏票不能光卖给机关”。

     

        一张小小的戏票,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刘俊生的思绪再次回到了50年前。他说,焦书记来之前,给县委领导送戏票是一个惯例。

     

        焦书记来之后说,谁看戏,谁买票,谁花钱,不准看白戏。

     

        期间,他无意间得知儿子因认识售票员看戏未买票,便立即拿钱叫儿子去补票。

     

        正是这一串的“戏票问题”,促使他起草了《干部十不准》。

     

        50年后,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兰考县委制定公布了新的《兰考县党员干部“十不准”》。

     

        王新军说:“对照焦书记起草制定的《干部十不准》,新时期对兰考党员干部的要求,与不搞特殊、清正廉洁、严于律己的焦裕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焦裕禄的境界是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境界,支撑他的是革命理想与信念。

     

        在焦裕禄陵园,离墓地不远处的纪念馆里,人们排起长队参观焦裕禄事迹展。他们中有拄着拐杖的老者、怀抱孩子的妇女、稚气未脱的少儿。展柜里,摆放着焦裕禄生前用过的物品,从生锈的锄头到带着窟窿的布鞋,还有打了42个补丁的被子。

     

        睹物思人,观者唏嘘不已。

     

        “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这句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话语,今天读来,依然能引发历史情境与当代心灵的强烈共鸣。

     

        “焦裕禄同志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我们能为后人留下些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考察时提出,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与焦裕禄精神是高度契合的,要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活动始终,做到深学、细照、笃行。

     

        50年时空穿越,短暂的生命铸就精神的永恒。

     

        让我们再一次呼唤:为了那永远不改的本色“依然月明如昔”!

     

        (据新华社北京5月14日电 新华社记者 张严平 赵承 刘雅鸣 张兴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