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15日 星期四

    有机融合 创新发展

    作者:新闻观察员 陈恒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15日 10版)

        从文化企业的角度讲,融合是生存之道也是发展之要。文化企业怎样实现通过融合产生1+1>2的效果?从一座主体公园发展成一座庞大的文化创意之城,以文化为核心,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满足市场多样化消费需求的华侨城或许能给出一些启示。

     

        首先,文化主题与旅游融合,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华侨城文化产业之路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的深圳被不少人看作是一片“文化沙漠”。同时深圳作为一座移民城市,旅居于此的人们又有强烈的文化寻根和文化认同的需求。

     

        针对这种独特的城市底蕴和客观存在的文化旅游需求,华侨城把中华文化精髓与旅游融合,“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均赢得良好的反响。从1994年推出深圳世界之窗至今,华侨城的景区和产品无不包含浓郁而独特的文化内涵,收获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其次,文化元素与旅游融合,提升产业的附加值。主题公园作为人造旅游平台,具有绝佳的主观能动性和元素兼容性,可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拓展文化产业外延。

     

        近年来,旅游演艺越来越为广大游客所熟悉和接受,华侨城作为先行者,目前在全国有十余场大型驻场演出,日均上座率超过70%。

     

        在旅游配套产业领域,华侨城开创了中国文化主题酒店的先河。除了文化主题包装,华侨城各主题酒店还注意文化底蕴的积累。华侨城旗下连锁型经济酒店城市客栈,推出以各种形式呈现艺术家作品的艺术客房,入住酒店就如同到艺术家家中做客,让消费者在住宿时享受独特的文化体验。

     

        多种文化元素与旅游产业融合,放大了文化的“溢出”效应,提升文化的附加值,游客的重游率和品牌忠诚度不断增强,推动华侨城成为“中国文化旅游第一品牌”。

     

        再次,多元手段与文化旅游融合,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华侨城旅游注入深厚的文化内涵后,具有更好的包容性和延展性。

     

        2011年,华侨城通过收购成立了文化旅游科技公司;2012年,华侨城首发行60亿元债券用于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科技、资本与文化的融合从未停步。

     

        文化作为旅游产业升级转型的“新引擎”,促进旅游融合多元手段,派生出更多触角,探索进入新的领域,实现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最后,文化公益与旅游融合,提升社会文化软实力。先做环境后做“城”,是华侨城一直秉承的开发理念,这个“环境”既是绿色生态环境,也是文化公益环境。

     

        首个“国家级滨海湿地修复示范项目”华侨城湿地,是中国唯一地处大城市腹地的滨海红树林湿地,也是深圳全新的“生态名片”。2013年,通过举办“寻找中国最美滨海湿地守护者”活动,华侨城招募了6名有资深公益经历的优秀志愿者,与华侨城的志愿者一起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滨海湿地、保护滨海湿地,引发巨大社会反响。

     

    数字华侨城

     

        截至2013年底,累计接待游客2.5亿人次,年接待游客量近3000万人次。

     

        连续6年进入“全球旅游景区集团八强”, 是亚洲唯一跻身其中的同类企业。

     

        在全国拥有千人以上专业剧场及表演场地27个,演职人员近3000名,累计推出各类原创的演艺节目61台(场),累计接待观众近8000万人次。

     

        截至2013年末,公益事业总投入近28亿元,包括生态公益投入18.7亿元、文化公益投入6亿元、慈善捐助投入1亿元、社会公益投入2.3亿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