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15日 星期四

    校训的故事

    “南方之强”,为国家“放一异彩”

    ——厦门大学校训的传承故事

    作者:马跃华 李静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15日 06版)
    厦大档案馆供图

        4月6日,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大学——厦门大学迎来了93岁的生日。校庆大会上,校长朱崇实说:“在93年的岁月中,厦门大学始终与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一代代厦大人始终牢记陈嘉庚先生的办学嘱托,秉承‘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研究高深学问,养成专门人才,阐扬世界文化’,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的厦大校训,是厦大人90多年来的精神指针和行为准则。陈嘉庚当年创校时提出了“自强不息、教育救国”的理念。厦大第二任校长林文庆将校训定为“止于至善”。后来,厦大人将二者合在一起,定为校训“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乾》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921年,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创办了厦门大学,期待这所学校成为“南方之强”,为国家“放一异彩”。当年4月6日,厦大举行开校式,演讲台中间悬挂的正是陈嘉庚指定的四个大字——“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林文庆取“止于至善”的校训,意在表明厦门大学应该始终如一、永无止息地追求最高理想,在启智与道德上达到完美至善的境界。

        90多年来,这八个大字始终铭刻在一代代厦大人的内心深处,并用自己的实践对它作出了最好的注脚。

        1937年7月7日,抗战全面爆发。在战火的逼迫下,刚任国立厦门大学校长仅一天的萨本栋,果断将厦大完整地迁往山城龙岩长汀。当时长汀的条件很差,没有电灯,一到晚上,正常的教学、学习、生活都难以进行。萨本栋便把配备给他的小车拆了,将汽车的发动机改装成发电机,让长汀亮起了电灯。

        就这样,在战争威胁与山城困苦的双重艰难中,萨本栋带领全体厦大师生,坚守住中国东南半壁的学业江山,也让“南方之强”的声誉传遍海内外。

        菲律宾华侨实业家、教育家邵建寅71年前就读于长汀时期的厦大电机工程系。战火岁月中的厦大时光,在其心中“投”入了一笔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时至今日,88岁的邵建寅常说:“萨本栋校长的其言其行及学校员工在长汀时期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成为我后来做人做事的不竭动力。”

        邵建寅只是厦门大学众多校友中的一名。建校迄今,该校共培养了20多万名学生,这些厦大校友用自己的勤奋与智慧,将“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的校训深深镌刻在民族复兴的史册上。他们当中,有在结构化学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校友卢嘉锡;有为中国固体物理理论研究以及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毕生心血的校友谢希德;有摘取“哥德巴赫猜想”这颗数学皇冠上明珠的校友陈景润……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厦大人也在不断丰富着“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的精神内涵。从2013年起,厦大开始在每年的校庆大会上颁发“嘉庚奖章”,这是目前为止该校为学生设立的最高奖。迄今,奖章已经颁给了3名学生:在《科学》发表论文的研究生李阳、捐了两份造血干细胞的瘦弱女孩刘倩、科研成果入选“中国高校科技十大进展”的博士生朱从青。

        有人说,从这几名获奖学生的身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所大学的价值风向标——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大批有理想、敢担当、有能力、肯实干的栋梁之材。(本报记者 马跃华 本报通讯员 李静)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