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13日 星期二

    白天看海,晚上看《三亚千古情》

    王晓樱 魏月蘅 《 光明日报 》( 2014年05月13日   07 版)
    《三亚千古情》剧照。陈文武/CFP

        每天下午当三亚各大景区营业时间接近尾声时,位于海南省三亚市河东区东岸村的东海路才刚刚开始热闹起来,一直持续到晚上10点——游人们都是慕名来看《三亚千古情》的。

        《三亚千古情》作为宋城模式异地复制第一单,成功续写了宋城奇迹:开业仅7个多月,入园游客已破百万人次,营业收入近亿元;每天演出两场,场场爆满,观众的掌声和惊叹声一阵又一阵响彻全场。

        “《三亚千古情》通过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不仅促进了旅游产业链的发展,还让市民和游客从这里真正认识三亚,推动了对本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三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孙苏说。

        《三亚千古情》一期占地80亩,延续了宋城“主题公园+旅游文化演艺”的主营模式。景区内崖州府衙、大云寺、月老庙、财神殿、妈祖庙等精致古朴的建筑点缀其中,打柴舞、黎族织布、制陶、黎乐、蜡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星罗棋布,上刀山下火海、钻木取火等绝技精彩纷呈。

        景区内演出的歌舞剧《三亚千古情》总投资4亿元,按照时长60分钟计算,每秒造价高达10万元。剧场内380套机械道具满场飞奔,300位演员上天入地,360度全景剧幕层出不穷,营造出一个个奇幻梦境。随着《落笔洞》《冼夫人》《海上丝路》等剧情的展开,在高超的舞台技术支持下,观众时而置身于原始森林,时而游弋于惊涛骇浪,时而徜徉于花海瑶池,时而搏击于远古战场,时而漫步于椰风银滩。

        在《三亚千古情》交出开业第一季成绩单前,作为宋城第一个异地旅游项目,它备受关注。因为此前一些演艺类项目纷纷在海南折戟,包括顶着名人头衔的《印象·海南岛》,不少观众认为,这场演出缺乏艺术内涵,缺少海南本土文化。可是植根于海南文化并屡屡获奖的《黎族故事》《达达瑟》等剧目却都面临着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千古情扎根三亚文化沃土,落笔洞的传说、鹿回头的神话、冼夫人的传奇、鉴真东渡的故事,每一个单独拿出来都是一本厚重的历史文化书籍,都是三亚文化发展传承的根脉所在。这些内涵丰富的故事,再辅助以歌舞、杂技和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借助市场的包装运营,不仅中外游客想要一睹为快,连本地市民也争相观演。”三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孙苏认为这是《三亚千古情》的成功秘籍。

        孙苏介绍,近年来三亚着力培育文化产业,深度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大力发展演艺娱乐业、会展业、文化旅游业、影视业、美丽时尚业等业态。除《三亚千古情》外,三亚还打造了多个文化旅游项目。《海棠·秀》去年在全国30多个城市巡演32场次,观众人数达49万人次。《美丽之冠·晚宴剧场》去年全年演出364场,客流量超过11万人次,同比增长40.7%。有了这些文化产品,“白天看海,晚上睡觉”的三亚旅游套路正在被打破。

        文化与旅游的融会贯通,令三亚旅游人气不断飙升。2013年,常住人口仅60多万的三亚市,全年接待过夜游客1228.4万人次,增长11.5%。游客们纷纷感叹:“文化艺术与风景相结合,三亚更有味道了。”(本报记者 王晓樱 魏月蘅)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