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这条有着厚重历史和人文情怀的古老通道,在中外文明交流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怎样让这条尘封的老路在今天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既是沿途百姓的期待,又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5月8日,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和中国文化产业协会组织部分文化企业家和专家学者就如何进行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规划展开深入探讨。
文化产业带与经济带要“比翼齐飞”
“时代呼唤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勃兴,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也要应运而生,文化产业带与经济带要比翼齐飞。”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认为,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来看,中亚五国可以说资源丰富,但整个社会发展低于欧亚大陆的平均水平,经济上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大有余地,因此,可以通过合作实现共赢;从文化区域特色来看,这里是古罗马文化、古希腊文化、中亚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多元文化交流集聚区,民族文化特色明显,因此发展文化产业有资源和基础。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是占了世界GDP的50%以上的唯一超级大国,但却没有给任何一个国家造成威胁,所以丝绸之路的精神是商业文明与世界和平发展,是合作共赢。”在国家行政学院社会文化教研部主任祁述裕看来,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不同的是,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具有创新先导性、多元融合性和国际合作性,应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平衡政府和市场的“顶层设计”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经过了千百年的漫长过程自发形成的,在今天,重提丝绸之路的复兴体现了文化的自觉,符合国家的政治、外交大背景,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巡视员孙若风说。
如何做好顶层设计?
“要体现分类指导的原则,避免一刀切。”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副巡视员任乌晶认为,我国西北五省发展状况不平衡,尤其是新疆、青海和陕西、宁夏有很大的不同,在项目实施过程当中一定要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整合各方面资源,同时也要选准有竞争力的产业积极培育市场进行突破,文化旅游应该是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上的大产业和大市场。
“在规划中应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企业和老百姓是主体。”财政部中央文资办王家新指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甚至是小微企业,都可能真正激发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的活力,王家新认为,下一步在市场配置资源中,政府资金应该撬动和引领社会资本,通过贷款贴息、担保和奖励等手段,吸引投资公司和银行金融资本的进入,撬动更多资金,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财政在产业中的作用。
从概念到落地的“一步之遥”
“应该看到,现在有的政策和规划,设计得非常好,可是不能落地,效果不尽如人意,与当地的产业发展情况相去甚远,与当地人的传统文化生活相隔较远。”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副总裁钟文明认为,从概念到落地的一步之遥,要靠项目去联系,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上的项目,要和老百姓的生活紧密联系,要让百姓参与进来,在发展中受益。
“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可以做实做强,从我们企业的发展来看,它是有市场、有生命力的。”西安大唐西市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吕建中谈起了自己多年从事文化产业的体会,“大唐西市是丝绸之路和起点,近年来充分依托这一资源优势,形成以商养文、以文促商的良好运营模式,带动了3万多人的就业,每年创造6亿多元的税收。”
为此,文化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刘玉珠强调,当前,一定要加强对西北五省的文化产业资源深度调研,从现有优势项目做起,从现有产品服务做起,不等不靠,有为有位,积小成大,形成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旺盛的生命力。(本报记者 张玉玲 本报通讯员 张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