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09日 星期五

    接上“地气”就“给力”

    ——铁岭一批80后、90后在黑土地放飞梦想

    毕玉才 朱美娜 《 光明日报 》( 2014年05月09日   03 版)

        东北的五月,乍暖还寒。天刚蒙蒙亮,一声吆喝,打破了辽宁省铁岭市开原业民镇后马村的宁静:“大家伙儿早点起来吧,把握好墒情,尽快把地种上!”

        循声望去,吆喝的是一个小伙子,说话粗门大嗓,一身农民装扮。“这是谁?”记者问。一旁的村民说:“这是俺村的书记哩。”

        书记叫李楠,打小长在城里,来到后马村前,甚至分不清麦子和稻谷的长相。因此,刚刚到村里时,村民的眼神都怪怪的。妇女们坐在村头议论:“听说上头派了个小孩伢子给咱当书记?”“小孩伢子能懂啥,镀镀金、转一圈就走了。”

        “我是80后,岁数小,又没农村经验,被大爷大妈们怀疑也是正常的。”李楠解释。

        不到一年,村民们开始对这个文静的小伙子刮目相看了:“小李干得不错,不但能和咱老百姓打成一片,干的活还都是咱最需要的。”

        后马村村民陈德富扳着手指头给记者算账:小李来后,村里清走了2000立方米垃圾,修整了1.6公里的村路,建了2处民桥,修了15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

        “李楠没来前,咱村的业余生活就是打麻将、唠家常,天一黑路上连个人影都看不到。现在,村里不但有了秧歌队,村民们还可以到村部读书,有时还能听到农业专家的讲座。”陈德富感叹:“这个毛头小伙子,现在可是咱村男女老少的主心骨哩!”

        铁岭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夏娟告诉记者,2011年至今,铁岭市委先后派下去678名“第一书记”,累计帮助薄弱村争取1.3亿元资金,新修村路250公里,新建和修复水利设施64处,实施安全饮水工程24项,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66个;帮助村民上致富项目198个,帮助589户困难家庭脱贫致富。今年,辽宁全省评选60位优秀“第一书记”,铁岭就占8位。

        “农村真是一块肥沃的土地,以往坐在机关里的干部,包括一些博士、硕士,似乎只能摆弄摆弄文字,到农村摔打几年,就成了大能人了,架桥、修路、开山、种地无所不能。”在铁岭县李千户镇东催村,村民贾树斌迫不及待地向记者讲述他们村“第一书记”王淼的事儿:“自打上头派来了‘第一书记’,俺们村的变化可大了,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走上了整洁的水泥路。”贾树斌说,东催村共有3个自然屯,2113名村民。王淼没来之前,他们村一直都是吃自家的井水,每逢汛期,水源污染严重,打上来的都是“泥汤水”,根本没法饮用。王淼来了之后,多次找水利局寻求立项,多次上门拜访包扶单位——辽宁省农委,最终争取到国家自来水补贴80万元和省农委拨款20万元。2013年3月份,当清澈的自来水从东催村每家每户的水管里流出的时候,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欢乐当中。

        “‘第一书记’不仅改变了基层的面貌,也锻炼了我们的机关干部,‘育’出了一批通‘天线’、接‘地气’的新型干部,被誉为基层党建指导员、富民强村领航员、为民办事服务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结对帮扶联络员。”夏娟告诉记者,王淼是个90后,毕业后就在县委办写材料,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材料写得也单薄。到农村工作几年后,现在又回到机关,材料写得也厚实了。(本报记者 毕玉才 本报通讯员 朱美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