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09日 星期五

    “青马班”的青春正能量

    ——渭南师范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纪实

    张焱 《 光明日报 》( 2014年05月09日   06 版)

        中共党员、社团联合会副主席、校史馆讲解员,渭南师范学院2010级学生郝丹娜是老师眼中典型的好学生。她还有一个令同学羡慕的身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班”学员。

     

        “一直以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称号只属于伟人。通过在‘青马班’的学习,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的认识。只要努力完成学业并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我也是一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郝丹娜说。

     

    大繁至简的理论表达

     

        郝丹娜所表达的其实也是学院的教育理念。学院院长丁德科坦言,在价值多元化的当下,让大学生自豪地说出自己是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绝非易事。只有将复杂的理论命题具体化、生活化并赋予时代特色,才能被学生了解、接受并认同。

     

        从举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术研讨会,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研究”,再到建立“陕西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基地”,这个大繁至简的理论表达背后,是学院对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标准、培养路径等一系列理论问题的深入探索。

     

    在“青马班”学习是一件光荣的事

     

        在渭南师范学院,像郝丹娜这样能到“青马班”学习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学校每年仅组织一期百人左右的培训班,学员是专业课成绩排在班级30%之前的团委学生会骨干,以及各专业课成绩排名前列的学生。

     

        “青马班”学员喜欢将“天天奋斗、天天快乐”的学校精神挂在嘴上。学院每年开展“大学生身边的青春榜样”评选活动,并将青春榜样细化为“励志笃学型”“公益奉献型”“责任担当型”“才情盎然型”“创业创新型”。

     

        曾担任“青马班”班长、“责任担当型”青春榜样的周渊同学,带领国旗仪仗队,自组建以来每天坚持训练。除了完成学校的升旗任务,他积极联系当地中小学,推广升国旗这项经典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当这些校园之中可亲、可近、可学、可敬的‘青春榜样’,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结合在一起,就会产生‘化学反应’,激发大学生奋发向上。”学院团委书记袁梁说。

     

    有形的红色元素和无形的红色精神

     

        渭南师范学院的前身是1923年创办的赤水职业学校。走在学院校园内,伫立在校园中央的渭华门上闪烁着“传承渭华照金精神”“培养创业创新科学人才”的金色大字,庄严雄伟。而校歌石、校风石、校史馆等一系列体现学院历史的建筑,使生活和学习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时刻联系到这所院校的红色气质。

     

        丁德科告诉记者,渭华照金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渭南师范学院传承红色先进文化,是把中华优秀人文传统与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的生动体现和实践。(本报记者 张 焱)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