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杭州5月7日电(通讯员石琳 记者严红枫)7日,浙江大学与自然出版集团联合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研究所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科研人员联合组成的课题组,在H7N9禽流感研究上取得的新进展,其研究成果已发布在《自然·通讯》杂志上。
据论文作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李兰娟院士介绍,H7N9禽流感患者急性期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的水平会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患者血管紧张素Ⅱ的水平与患者的病毒载量显著正相关。她说:“这一特征在发病后第二周表现尤为明显,如果重症患者,这个指标会越来越高,如果轻症患者,通常第二周就会下降。”也就是说,可以根据H7N9禽流感患者第二周血管紧张素Ⅱ的水平来预测是否致命,这为临床救治提供了可靠的重症化预测指标。
自今年初开始研究以来,课题组共收集了47例确诊H7N9禽流感患者的血浆,40例来自杭州本中心,其中8例死亡,其余均陆续好转出院,另外6例来自南京、1例来自上海。“结合患者大量的临床信息,我们与医科院基础研究所蒋澄宇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福院士一起,共同对数据进行了大量的统计学分析。”李兰娟介绍。
从去年介入H7N9禽流感病毒的研究以来,研究团队在病毒的溯源、病原体的分离鉴定、发病机制的研究、患者病理改变等方面都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李兰娟表示:“这次抗击H7N9禽流感的过程中,我们对科学研究工作做了顶层设计,血管紧张素Ⅱ的发现是我们整个研究顶层设计的一小部分。”此外,研究团队还证明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与活禽市场禽分离的病毒高度同源,并由此提出关闭活禽市场交易的建议,使H7N9禽流感病毒的传播得到了有效控制。在临床治疗方面,首次应用并发现人工肝支持治疗能有效清除和抑制细胞因子,降低病死率。血浆血管紧张素Ⅱ的发现提供了禽流感患者疾病进展机制的新见解,将给未来可能出现的禽流感流行提供潜在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