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08日 星期四

    书香之家

    读书的风景

    ——访湖南岳阳余三定家庭

    作者:杜羽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08日 07版)

        5月初的岳阳,细雨绵绵。站在南湖藏书楼向西远眺,对岸的龟山影影绰绰,隐去了平日里的青翠。然而,转身回望,藏书楼内风景依旧。

     

        这栋坐落在南湖岸边的四层小楼,除了少数几间用作生活起居,楼内的大多数房间都是书库,4万册图书静静躺在几十个樟木书柜中,这是湖南理工学院中文系教授余三定、朱平珍夫妇多年来收藏、研读的“宝贝”,也是很多爱书人为之流连的一道风景。

     

    两个爱书人

     

        藏书楼的藏书虽堪称丰富,但有一本书再也找不回,让余三定念念难忘。

     

        20世纪60年代,余三定刚读小学。已下放农村多年的父亲,送给余三定两本“特别有意思”的书,一本是苏联学者康士坦丁诺夫主编的《历史唯物主义》中译本,一本是繁体竖排本的《论马恩列斯》。这让那时最喜欢读连环画的余三定大惑不解: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书明明是连环画,这些书上的字我都认不全,会那么有意思吗?直到上了高中,余三定才终于把这两本书读完。可惜后来有人借走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书,余三定几次索回无果,成为他永远的遗憾。

     

        在平江县长大的妻子朱平珍也爱书,可年少时她能读到的书比余三定还少。多年来,朱平珍一直珍藏着一本手抄本《增广贤文》,这是童年时母亲的一位同事为她抄写的。“她亲手动笔在我的一个大日记本上,工工整整地帮我抄下整本《增广贤文》,抄完后,还专门写了一页赠言给我,大意是鼓励我认真读书。”朱平珍说。

     

        1977年“文革”后的首次高考,余三定和朱平珍都考入岳阳师专中文专业,成为同班同学,两个爱书人从此相遇了。婚后的生活温馨平静,相向读书是夫妇二人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

     

    藏书与读书

     

        南湖藏书楼的书库大多编了号,唯有一间,挂着“燕园翰墨”的牌匾,为北京大学教授、书法家杨辛所题,这是专门为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准备的书库。

     

        “平珍曾两次到北大进修,我是20世纪90年代初在北大哲学系做访问学者。”余三定说,他和妻子对北大师友和北大出版社有着特殊的感情,“我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就在武汉、长沙的书店购买北大出版社的书,像叶朗的《中国小说美学》、金开诚的《文艺心理学论稿》、龙协涛的《艺苑趣谈录》,都是当时买的。”

     

        余三定清楚地记得,访学期间他在北京买了几百本书,其中不少是北大出版社的版本。访学结束返回岳阳时,先从邮局寄了几大包书,又随身带了几包,在岳阳火车站出站时被车站工作人员拦住,补买了几十元的行李票才肯放行。随着交往渐多,叶朗、陈平原等北大学人都向余三定赠书。余三定把这些赠书人的名字和赠书时间清清楚楚地题写在书籍的扉页上,一本不落。

     

        “我藏书不是为了搞收藏,而是为了读书、为了我的学术研究。”余三定说,曾经有学者希望将自己的理工类图书捐赠南湖藏书楼,被他婉言谢绝,原因只有一个:藏书楼空间有限,只能收藏主人感兴趣、想阅读的书,而不能让书成为一种摆设。

     

        在余三定、朱平珍夫妇的推动下,南湖藏书楼这座私人藏书楼,成为所有读书人商量旧学、培养新知的学术平台。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报》《学术界》及湖南教育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等学术单位多次在这里举行专题座谈会,《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连续3年举行专题研讨会。

     

        受父母影响,儿子余晶从小就爱读书,大学时还选择了编辑出版专业,现在是《湖南理工学院报》一名优秀的编辑。余晶两岁的女儿童心每天在藏书楼的书柜间快乐奔跑、成长,时常还拿起笔在纸上有模有样地写写画画。这是南湖藏书楼的又一道风景。(本报记者 杜 羽)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