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06日 星期二

    蓝色海洋上的“协同创新”

    孙明泉 张士英 《 光明日报 》( 2014年05月06日   05 版)
    日前,世界最大发电容量的漂浮式立轴潮流能示范电站“海能-III”号在浙江岱山县龟山水道成功运行,该系统是协同创新的成果,哈尔滨工程大学为总体设计单位,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居国际先进水平。唐晓伟摄

        日前,由哈尔滨工程大学“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研发的“数值水池”,经媒体报道后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个项目为何能引起关注?哈工程的协同创新有哪些经验?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专访了该校校长刘志刚教授。

     

        走进刘志刚的办公室,除了文件、图书和多个精致的舰船模型外,最引人注目的,是墙壁上挂着的一幅宽约4米的“超大版”《世界海洋全图》。刘志刚显然注意到了记者的“兴奋点”,话题也就从这幅《世界海洋全图》聊起。

     

    首先要成为“造船强国”

     

        “地球表面积中海洋占七成,但人们关注更多的往往还是陆地,即便是提到海洋,想到的往往也是渔业和运输。”刘志刚说,事实上,海洋蕴含的资源有鱼类、石油、天然气,还有丰富的矿产、潮流能和波浪能等,这些都是决定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当土地上的资源不能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时,就必然会把未来生存和发展的眼光投向海洋,“从长远来看,面向海洋寻求生存与发展,是我们的不二选择!”

     

        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强调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哈尔滨工程大学一直从事船舶、海洋工程方面的研究。我们一直密切关注着海洋开发,关注国家的船舶工业。每年新生入学,学校都强调蓝色‘海洋国土’的概念,希望他们强化海洋意识,深化对‘海洋国土’的认知,增强建设海洋强国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刘志刚说。

     

        如何实现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我的观点是,造船强国是海洋强国的前提和基础,或者说是必由之路。只有先成为造船强国,才能成为海洋强国。”刘志刚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船舶工业经过30余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艰苦卓绝的奋斗,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到2010年,已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刘志刚说,这是值得骄傲的一件大事。但也必须看到,作为广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综合性战略性产业,我国船舶工业当前的问题是“大而不强”。首先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模式仍属追随型。高技术船舶,诸如超大型集装箱船、大型LNG船(液化天然气船)的设计与建造能力明显落后于韩国,在深海工程领域,诸多海洋浮式平台设计仍属空白,水下生产作业维修装备更是主要依赖于进口。其次,是我们的配套能力不足,船用设备本土化装船率远低于日、韩,配套上不去制约了整个船舶行业发展。比如,船舶发动机制造主要依靠引进国外相关专利,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品牌的发动机。当前船海产业竞争、世界技术变革形势逼人,国家实现海洋强国梦需求迫切,船舶工业转型升级的任务是极为紧迫和艰巨的。

     

    在“协同创新”中成长

     

        “出生在海里,成长在海里,服务在海里”,这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真实写照。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特色就在于“三海一核”,即船舶工业、舰船装备、海洋开发及核能应用,学校的使命就是紧密围绕船舶工业、舰船装备、海洋工程及核技术,培养高端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多年来,该校在为行业培养人才的同时,大力开展基础研究,与企业深度合作、协同攻关,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比如,与中海油工程公司合作研发了DP3动力定位系统、与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公司联合研发了120米以上的自升式钻井平台、与中集来福士集团合作研发了深海半潜平台等,填补了不少空白。

     

        谈及要支撑造船强国还需要哪些方面的机制体制创新,刘志刚说,答案就在于“协同”二字。协同是手段、是途径,创新是目的、是结果。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学校与企业需要休戚与共、深度融合,相得益彰、全面协同。作为创新的实践成果之一,哈尔滨工程大学牵头组建的“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已被工信部认定为部级协同创新中心。

     

        “协同创新”是“产学研结合”的高级阶段。由于体制上的限制,以往的产学研合作多是就某一单一项目的合作,或技术成果转移通常是点上的合作。而协同创新,是大学、企业和院所间深度的有机融合、长期系统的合作,强调打破壁垒,强调资源整合,这就必然推动机制体制的变革。

     

    依托“中心”实现“协同”

     

        “协同创新需要在保障创新的机制体制上有所突破和改变”,刘志刚说,最主要的是要考虑制度的重新设计,要有利于协同,才可能创新。设计制度并非难事,但如何让“有效的制度”变成“制度的有效”,是需要认真思考和摸索实践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出了一条船海领域的协同创新之路,其中包括:“JIP+JDP”的新型科研组织机制(JIP,Joint Industry Program,企业技术攻关合作项目;JDP,Joint Development Program,共性基础研究合作项目);“寓教于研、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任务牵引、专兼结合、多元考核聘任”的人才汇聚机制,以共建研发为代表的一体化资源共享机制,以及多层次、多角度的国际协同机制等,形成了跨地域协同、创新链条协同和军民协同三大集群优势。

     

        协同创新的关键在于创新要素能否有效协同。“这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就是其中的一种探索。”刘志刚说,通过“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运行,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中心”就是推进协同创新的特区,是探索协同创新的一种组织模式,可以通过专门的制度设计,推动合作的机制体制改革,实现产学研的真正协同和创新;“中心”也是协同培养高端创新人才的基地,其最终目的是为人才培养服务。

     

        如何使这种“协同”是化学反应式的“真协同”,是“有机组合”而不是“物理组合”?刘志刚说,在制度设计层面,协同创新中心内部打通基础研究脉络,共享研究成果。通过制定政策与签订协议,选择性进行分工合作。在现实合作层面,通过统一规则,合理配置存量资源与增量资源,做到利益与机遇共享、成员单位互信。同时,注重发挥好人的积极性,这个开放平台的人可以跨单位聘用、流动不调动、按贡献兑现薪酬,人随任务走,任务到哪里人就到哪里。完整的激励和保障机制、配套的内部治理机制都发挥着重要的调节运行的功能。

     

        “是不是真协同、真创新,其实不难检验。”刘志刚说,“这就看,是不是为国家解决了重大需求,完成了重大任务,取得了重大突破,产生了重大效益。”(本报记者 孙明泉 本报特约记者 张士英)

     

    链接 数值水池

     

        数值水池的基本原理是用计算机模拟流体流动,求解流体运动方程,模拟海洋结构物的运动和受力,用软件实现甚至超越物理水池的功能,从而设计出更优化的船型和深海平台形式。该技术是由物理水池试验向虚拟仿真试验转变的最重要支撑技术,也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设计方法的革命性转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