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05日 星期一

    扬州大学: 以志愿文化凝聚大学“精神内力”

    作者:郑晋鸣 陈森青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05日 05版)
    2013年4月24日,扬州大学“阳光协会”十多名在校大学生走进学生宿舍,收集废旧瓶子为雅安捐款。图为志愿者用废旧瓶子摆成“雅安平安”字样来祈福。CFP

        梁隆圣是扬州大学原党委副书记,50多年来,他倾囊资助了200多位贫困学子,自己却一度靠借债度日,被大家笑称为“最穷党委书记”。在扬州大学,像梁隆圣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在志愿文化的浸润下,扬州大学正化身为奉献、友爱、互助与进步汇聚交融的巨大磁场。

     

    每一次付出都无比快乐

     

        在扬州大学,很多志愿行为并不“宏大”,但就是这些“凡人善举”,让学生们懂得了付出的快乐。

     

        “牛津团”是扬州大学一群90后贫困大学生组成的公益组织。雅安地震期间,他们自发为灾区募捐。没钱雇用车辆,他们就拎着一只只硕大的牛津包奔走各地。

     

        在援助过程中,团员们发现山区孩子的求学之路很坎坷,很多人甚至不得不辍学,这让品味过贫困滋味的大学生们心里很难受,他们决定帮助山区孩子圆了读书梦。

     

        刷盘子、发传单、下车间……53名学生利用休息时间筹集了2万元资金,为雅安震区晨阳希望小学实现了校史上的3个“第一”:第一个国旗班礼仪队、第一个科普实验室和第一笔“追梦女生”助学基金,“牛津团”因此获得2013年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一等奖。

     

        “从事志愿活动,就是在帮助过去的自己。”扬州大学毕业生王洪静是一名孤儿,作为“牛津团”的发起人之一,她在工作之余仍继续着志愿之旅。“每一次付出,内心都无比快乐。”她说。

     

        勇斗歹徒,负伤入院,却将2800元见义勇为奖金全部捐出的许虎山;告别条件优越的城市生活,毅然走进广东开平麻风病院的董淑猛;卖废品资助藏族儿童的“麻袋哥”……一个个响亮的名字闪耀校园道德星空。

     

    公益从点滴雨露汇聚成澎湃江海

     

        几年前,梁隆圣得知江苏高邮有29名孤残儿童急需帮助。他跟女儿说,爸爸在关心下一代呢,你们也出点力吧,女儿二话没说拿出2万元。多年来,梁隆圣的长子每年坚持拿出5000元资助贫困学生,次子也通过“春蕾计划”持续帮助贫困女童。扬州大学党委书记夏锦文得知这件事后,感动地说:“爱心接力让志愿之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精彩。”

     

        实际上,“爱心接力”早已深深烙在扬大师生心中。每年清明节前后,该校“红色讲解团”的成员都会赴扬州、江都等烈士陵园开展义务讲解活动,这样的“规定动作”一做就是15年。“在讲解中坚定红色信仰,志愿经历本身也是一段峥嵘岁月。”刚刚入选2013年“江苏好青年百人榜”的徐明珠,为了继续志愿活动,选择留在扬大攻读硕士研究生。

     

        帕米尔高原的“白衣圣人”、杰出校友吴登云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校友叶小平感恩母校,连续两年共捐资40万元,并坚持以其班主任的姓名冠名奖学金;社团“绿行社”自2001年成立以来,一直以“绿色实践行胜于言”为宗旨,吸引了近10万人加入到环保队伍……积小善成大爱,熔大爱铸大德。投身公益俨然成为扬州大学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奉献精神在浓郁的志愿文化滋养中茁壮成长。

     

    志愿文化融进大学精神

     

        倒地老人“扶不扶”、公交车上“让不让座”,这些本应毫不犹豫回答的问题却成为时下热议的话题。如何唤醒主流价值和人生信仰?夏锦文说:“大学精神应融入志愿文化,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

     

        多年来,扬州大学坚持将志愿实践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有本科生要主动参与公益实践活动,且修满2个学分才能毕业;学校将感恩公益等实践活动列入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中,与奖学金评定挂钩;学校规定中层干部每人联系一个班级,党员教师每人帮扶一名困难学生。

     

        拿出一枚扬州大学校徽,只见背后镌刻着四个娟秀小字:坚苦自立。这是1902年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立下的校训。“坚苦自立”的校训和“心怀社稷”的传统,浸润了一代代师生,公益情怀和志愿文化在他们身上熠熠生辉。

     

        如今,学校拥有各类青年志愿者协会、公益社团近50个,注册青年志愿者近5000人。全校师生自发成立党员爱心基金和职工互助基金,10年来共捐款近百万元,帮助校内外受困者近300人。

     

        “爱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扬州大学校长焦新安说,“我们会坚定地扛起志愿实践这杆大旗,以志愿文化凝聚大学的‘精神内力’,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的大学精神。”(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陈森青)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