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03日 星期六

    说 事

    农民票友传承京剧

    王叶蓁 《 光明日报 》( 2014年05月03日   06 版)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属四千年前的古薛国辖地,是造车鼻祖奚仲故里,也是北辛文化的发祥地。鲁南地区的地方戏是柳琴戏,可薛城一带百姓特别喜欢京剧。

        原来抗战时期,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边界城市的一些爱国京剧艺人,不愿为日本人演出,为躲避日寇的残害,来到薛城(当时叫临城)乡下的周营镇一带躲藏,农闲时便教当地农民们唱“京戏”,使京剧这一国粹艺术在此地生根开花。这一带农民上至80多岁的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儿童,差不多都成了“京戏迷”。《苏武牧羊》《李陵碑》《四郎探母》《击鼓骂曹》等传统曲目中的爱国思想对戏迷们影响很大,以至于不少戏迷后来成了著名抗日武装“铁道游击队”的成员。

        据老人说,20世纪3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好多村庄都有自己的“京剧团”。剧团的演员们农忙时在地里场里劳作,休息时唱上一段“京戏”解乏;收秋后则集合起来,“全日制”地排练演出。春节前后,“京戏”更像炊烟一样在村村缭绕。由于受过名师真传,虽然是“山寨版”,但他们的唱念做打、操琴、司鼓还真挺像那么回事儿。“水涨船高”,这一带农民对“京戏”的欣赏水平也不可小觑。据说那个时候,台上一张口,台下连妇女儿童也能分出个“西皮”“二黄”来。

        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一切被当成“四旧”破除了,农民剧团全部解散,80年代恢复了一阵子,又很快被市场经济、广播电视所冲垮。眼见在此地流传了半个多世纪的京剧面临灭顶之灾,老戏迷们很是心疼。为了能让这一国粹艺术在此地香火不断后继有人,1994年,在区、镇两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京戏迷们成立了“周营镇农民京剧票友协会”,明确提出“以传承京剧文化为己任”。他们以戏会友、拜师带徒,还经常利用闲暇时间为村民们免费演出,教喜欢京剧的农民们唱戏。

        现在该协会票友已发展到140多人。虽然排练演出没有任何报酬,但不论多么辛苦,大家都毫无怨言。当听到有人说“别的地方红白喜事请的班子都是唱流行歌曲、二人转,唯独咱们周营镇唱京剧”时,这些票友们心里又自豪又甜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