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4月29日 星期二

    老百姓得实惠 共产党得民心

    ——江西赣州以“三送”工作践行群众路线的调查与思考

    许军 谢文 谢满生 张惠婷 《 光明日报 》( 2014年04月29日   11 版)
    帮助群众选准产业发展路子,提高群众致富“造血”功能,是“三送”干部的必修课。图为4月17日,驻瑞金市沙洲坝镇洁源村“三送”干部赖毅宇(左一),为村民传授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许军摄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面临的重大考题。赣南苏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形成地、苏区干部好作风的诞生地。近几年,赣州坚持把弘扬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作为最生动的教材,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简称“三送”工作),创建“双向全覆盖”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探索践行群众路线科学路径,激励和推动党员、干部“进村赶考”,形成了老百姓得实惠、共产党得民心的喜人局面。

     

        赣州位于江西南部,又称赣南,是江西最大的行政区,面积3.94万平方公里、人口928万,有“红色故都”“江南宋城”“客家摇篮”“稀土王国”“世界钨都”“脐橙之乡”等众多美誉。

     

        赣州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在践行群众路线方面有着光荣的历史、优良的传统和深厚的积淀。一首“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的客家山歌传唱至今。

     

        进入新时期,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党员干部队伍结构的变化,一些干部作风不实、不接地气,下基层走马观花、做工作蜻蜓点水,脱离群众、脱离基层、脱离实际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群众说,现在路宽了、手机有了,干部却难见了、事也难办了。由于战争创伤、地理位置等原因,长期以来,赣州处于后发展、欠发达状态,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干部作风中这些突出问题不解决,脱贫致富、加快发展就无从谈起。江西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史文清指出,当年苏区干部与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树立了党群干群亲如一家、血浓于水的典范,新形势下继承革命传统,弘扬优良作风,是历史赋予赣州的光荣使命。为此,赣州于2010年12月创造性地启动了“三送”工作。

     

        “送政策”,立足宣传解惑,帮助群众掌握政策,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送温暖”,立足排忧解难,关心群众疾苦,解决感情不沟通问题;“送服务”,立足发展致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解决宗旨不落实问题。

     

        从2010年底到现在历时三年多,“三送”工作常抓常新,成效明显,得到了中央有关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中央有关部门也向全国推介了这一做法,成为全国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首批“三大典型”之一。

     

    以“三送”为抓手,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苏区好作风

     

        三年多的实践,赣州将“三送”工作逐渐清晰定型为全覆盖常态化的践行群众路线平台。“三送”是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具体化,主要特色是:全覆盖参与,常态化联系,融入式服务,制度化推进。赣州以“三送”工作为抓手,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苏区好作风,有效地破解了新时期践行群众路线面临的一些普遍存在、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1.直接联系双向全覆盖,真正融入群众

     

        赣州采取“三联系一挂职”的方式,安排全市9.3万名干部与228万户群众结对联系,实现了直接联系群众“双向全覆盖”:每位干部都参与联系服务群众,每户群众都有干部联系服务。

     

        一是领导联系乡。每位市、县领导均联系1个乡镇。二是单位联系村。每个市、县单位联系1个以上村,做到全市所有村均有单位联系。同时,各单位抽调干部组成驻村(社区)工作队,其中由1名县处级或科级后备干部任工作队长。三是干部联系户。市、县单位干部每人联系10户重点群众。重点群众主要为产业大户、五保户、低保户、困难党员、军烈属、残疾人、留守孩,留守老人、因病返贫和因灾致穷人员、信访户等。其他农户由乡镇干部采取分片方式负责联系。县城所在镇(街道)设立工作组,分片联系社区居民,既确保了全市每户群众均有干部结对联系,又使机关的业务工作不受影响,基层的主体作用不受干扰,做到“两不误”、“两促进”,干部愿意、群众满意。从锻炼干部的方面考虑,要求市、县新列县处级、科级后备干部和新进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原则上到村锻炼一年,参与“三送”工作。

     

        按照“三送”工作要求,所有干部下到基层,都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平等融入群众;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真心融入群众;驻村干部每月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20天以上,不驻村干部每季度走访联系户一次以上、每月与联系户通话一次以上,长期融入群众。

     

        很多群众反映,过去不知道到哪里找干部,开展“三送”活动后,群众有需求只要打个电话就能找到干部。

     

        2.同甘苦办实事,赢得群众信任

     

        干部喊破嗓子,远不如甩开膀子。做群众工作,投入金钱,可能远比不上投入感情。

     

        过去干部下基层,听取汇报多、调查研究少,看得多、干得少,说得多、兑现少。为了打开群众的“心门”,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赣州要求所有“三送”干部必须沉下身子到群众中去,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干部沉下去,而不是浮在表面。同时赋予三送”干部明确的工作职责和帮扶任务。如单位联系村(社区),主要是定点包扶贫困村,在资金、项目、物资、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干部联系户,主要是常态化收集民情民意,实打实和群众结对帮扶,做好每一件顺民意、解民忧、得民心的事情。市、县两级整合水利、交通、扶贫和移民、乡村建设等涉农资金,统筹用于“三送”项目建设。财政还安排专项资金,集中用于立不上项目的小型公益事业建设奖补,为群众解决了许多盼了多年、单靠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切身利益问题。各单位也从有限的工作经费中挤出资金为基层做好事、办实事,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这些措施,使得干部与群众距离大大拉近。

     

        过去干部下基层,来时要招待,走时还要拎土特产,“走一趟、撮一顿”。赣州“三送”工作起步之初,就严格要求干部必须住在农家,不能住招待所;必须自交伙食费,不能增加群众负担。干部与群众吃在一起,住在一起,苦在一起,干在一起,有效树立了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

     

        干部的实际行动,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少了埋怨、多了信任,有难事总是先找干部帮助,有了心事也愿与干部谈心。

     

        3.制度保障常态化,建立“不走”的工作队

     

        根据一年多的实践,赣州将“三送”由阶段性活动提升为长期性工作,由“活动”到“工作”两字之变,“三送”迈出了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的关键一步,形成了督促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

     

        “三送”常态化的保障制度包括:干群结对关系原则上五年不变。驻村干部在乡、村挂职的应挂满两年以上,不挂职的可一年一轮换。干部走访群众记“民情日记”,对群众诉求建“民情台账”,实行首问负责、归口办理、限时办结、跟踪督办、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等制度,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建立全市统一的96333群众热线和信息服务中心,24小时受理群众电话、短彩信、网络诉求,对群众诉求实行集中受理、分级承办、限时反馈。实行电话抽查、明察暗访,督查“三送”干部到岗到位、联系服务群众、兴办好事实事情况,同时每年对联系服务群众的情况进行考评,扬先惩后。

     

        制度的规范与保障,使干部下基层能够下得去、呆得住,下去以后有事干、干得好。

     

        4.建立干部选用工作链,锻炼干部能力作风

     

        赣州将“三送”工作作为干部作风建设的练兵场,将群众的满意度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逐步建立干部到基层培养、在基层成长、从基层选拔的干部选用工作链。

     

        在乡、村党务公开栏公示责任单位、下派干部名单、联系对象等信息,并就帮扶具体事项、措施及完成时限、成效等作出公开承诺,接受群众监督。为保证承诺兑现,还引入民意测评机制,每年采取实地考核、问卷调查等形式,组织当地群众对“三送”驻村工作队及驻村干部进行满意度测评。干部干得怎么样,最终群众说了算。

     

        赣州年终还组织干部“双述双评”,既向组织述职,又向群众交账,并接受群众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记入干部“群众工作档案”。选任干部时,将考察延伸至干部的联系点,联系户满意率低于90%的不提拔使用,低于80%的诫勉谈话,群众公认、实绩突出的干部优先提拔重用。

     

        “三送”工作的深入推进,冲洗了干部身上慵懒的习气。对政策一知半解、不注重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联系群众走马观花、办事情急功近利贪大求洋、不敢触碰矛盾较集中的问题等一系列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四风”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取得了以群众评议促群众满意的效果。驻赣县江口镇旱塘村“三送”工作队长李豫玲,参加“三送”前没有在基层待过一天,刚开始进村入户时处处碰钉子。基层两年的锻炼,村里一位老书记评价她“会说农家话,会干农家活,会办农家事了”。2013年10月,李豫玲因“三送”工作群众反映好,被任命为赣县政府办副主任。

     

    真情赢得信任,干群关系再现鱼水情深

     

        一个“送”字,顺应了群众的期盼,反映了工作的主动和重心的下移,带来干部作风的巨大变化。群众看干部,干部为群众,党群干群关系在联系服务中不断融合、加深,群众对党发自内心地拥护和支持。

     

        1.夯实了群众基础

     

        赣州以“三送”工作回应群众关切,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出台中央八项规定和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政策举措“送”给群众,新风正气扑面而来,更加坚定了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满怀。同时,党员干部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和最急需解决的困难入手,帮助解决住房难、出行难、喝水难、看病难、上学难等一系列问题,极大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三年多来,共为群众办好事实事68.95万件,送帮扶慰问资金9.08亿元,争取项目扶持资金62.78亿元。这些惠民实事,让群众坚信党的干部是他们最可依靠的主心骨,他们以纯朴的方式去感激干部、感谢党恩。危旧土坯房改造现场、道路修筑一线,为“三送”干部送上客家米果、擂茶;在家中悬挂习近平总书记的照片、自发捐资修建感恩亭;山歌新唱:“又见苏区好作风,结对帮带联群众;送宝(政策)送暖送新屋,粘心粘肉铭恩情。”兴国县革命烈士胡灿之孙胡续生说:“有了中央的好政策,老百姓告别了低矮漏雨的土坯房,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英明领导下,我们的日子会过得一天更比一天好”。自20世纪50年代初就以船为家、捕鱼度日的上犹县563户“水上漂”农户,在“三送”干部的帮助下实现了上岸定居,他们在新房门前贴上对联:“头枕波涛入眠岂能平稳、脚踏实地立居方可安定”,横批:“感铭党恩”。

     

        2.锤炼了干部队伍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赣州让所有干部下到乡村“接地气”,切身体验泥土之辛、稼穑之苦、百姓之难,使他们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想问题、办事情的角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广大干部涤荡了心灵垢土,群众观念明显增强;执行党和政府的决策更加主动自觉,努力当好群众的政策宣讲员、民情调查员、纠纷协调员、便民服务员、程序监管员,在联系服务群众的点点滴滴中体现出崇高的价值追求;做群众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树起一面面勇于担当、奋发有为的旗帜,弘扬了苏区干部好作风,打牢了群众路线之“基”。

     

        如今,赣州群众称“三送”干部是“全能干部”,即“脱下皮鞋能走田埂、脱掉西装能戴草帽、住在农家能打呼噜、面对农事能知晓、拿起文件能讲好、放下笔杆能挥锄头、走村串户能聊家常、拿起文件能上讲台、踏进泥土能知农事、走出村庄能销产品”。这样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无疑是党长期执政的骨干力量。

     

        3.巩固了执政根基

     

        “三送”干部带领基层干部一起跑项目资金、建基础设施、抓致富产业,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对党的感情更加深厚,热爱党、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75岁的兴国老俵陈显来由衷道出了百姓心声:“感谢党中央,感谢习总书记,保佑共产党万万年!”这样的信条扎根群众心中,成为我们党坚如磐石的执政根基和最可靠的力量保证。

     

        “三送”干部和群众打成一片,宣传政策法规,打开了群众心门,群众对党的政策更加支持拥护,从源头上减少了社会矛盾。截至2014年4月,“三送”工作共收集群众诉求、意见56.85万条,协调处理矛盾纠纷15.52万件,受理信访案件31454件,解决信访件案27547件。农村土地征用、城市房屋拆迁、环境污染、安全事故隐患、权属纠纷等五类多发信访案件得到了重点解决。

     

        群众对“三送”工作的认同感,实质上是对党的执政地位、对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认同。

     

        4.建强了基层组织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赣州在“三送”工作中,把夯实基层组织作为重要内容,由挂点单位党组织与挂点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充分发挥下派干部的才智,帮助建强村“两委”班子、发展年轻党员、完善活动场所、建立流动党校、公开党务村务、加强群众自治组织建设,让党的基层细胞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坚强战斗堡垒。

     

        三年多来,142名“三送”干部担任后进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促进后进党组织整改提高,转化率达100%。“三送”干部帮助培养农村入党积极分子29237名,争取农村党员创业贴息贷款1.75亿元,新建农村党员创业孵化基地1363个,组织农村党员培训35.26万人次。

     

        为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赣州建立了关爱困难党员“一卡通”制度、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在每个村落、社区成立“一组两会三站”(即社区党小组,下设理事会、监事会,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谐平安三个功能服务站),该模式被写入全国基层党组织书记加强创新社会管理集中轮训示范班教材。

     

        “三送”用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探索出一条基层党建工作吻合民意、惠及民生、强基固本的科学化路子,把基层干部锻造成新形势下践行群众路线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

     

        5.聚合了发展能量

     

        发轫于“三送”工作的推动,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三送”工作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打造了强力引擎。“三送”干部下去之后,对基层之“贫”、群众之“苦”、发展之“艰”有了切肤之痛。一次次建言、一份份报告,汇聚了实事求是谋振兴发展的正能量。“三送”干部在走访民情过程中,进一步认清了赣州市情,厘清了发展思路,提供了决策依据,着力破解项目、资金、人才、环境、体制等制约振兴发展的瓶颈问题。“三送”工作不是简单地给钱给物,而是授人以渔,帮助群众选准产业发展路子,提高群众“造血”功能。

     

        在“三送”这个大学堂,群众为干部开启解决问题的智慧灵感,干部为群众带来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广大干群团结一心,耕耘在扶贫攻坚、振兴发展主战场。2013年,赣州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快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73.31亿元,增长10.5%,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000美元。赣州还获评“中国最佳投资城市”和“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

     

    新形势下践行群众路线的有益探索

     

        “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是毛泽东同志在兴国县长冈乡调查期间提出的苏区干部走群众路线的好经验。赣州“三送”工作抓住新形势下践行群众路线的要领,更加注重摸清情况、解决问题、转变作风、建强堡垒和推动改革,突出彰显为民务实清廉要求,做了有益探索,提供了很多重要启示。

     

        1.既注重解决群众的利益诉求,更注重坚定群众的理想信念

     

        “三送”工作把为群众谋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矛盾最突出的地方抓起,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扎扎实实解民忧、惠民生,努力满足群众在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的基本需求,真情帮助困难群众和特殊人群,把好事办在关键处,把温暖送到心坎上,让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过去两年,改造了40多万户农村危旧土坯房,180多万农民告别透风漏雨的土坯房;解决了200多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新改造完成农村公路4100公里;3.7万多名烈士子女享受定期生活补助。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要尽力为民办实事、解难事,但光靠物质给予还不够,必须加强对群众的理想信念教育,丰富群众的精神家园,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度。国务院《若干意见》出台后,赣州广泛开展“永远热爱党 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干部群众感铭中央关怀,坚定理想信念,激发了加快振兴发展的昂扬热情和干劲;举行“百万群众缅怀革命先烈清明祭典”,饮水思源,慎终追远,教育赣南广大干部群众牢记革命历史,继承先烈遗志,弘扬苏区精神,激发投身改革振兴的巨大热情。同时加强对群众的政策、法制和科技等教育,让群众掌握政策、知法懂法。

     

        这启示我们,既要认真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又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政策宣传和主流引导、及时把中央决策部署传递到千家万户,让群众在第一时间知晓党的政策。把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制约给群众解释清楚,教育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局部与整体、当前和长远的关系。要通过实际的利益,使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温暖,更加理解党的为民宗旨和奋斗目标,从骨子里拥护党、热爱党、跟党走。由此,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激扬精气神,凝聚起苏区改革振兴的强大合力,在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中奋勇前行。

     

        2.既注重强化干部群众观念、群众意识,又注重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做群众工作,是干群双向互动的过程,仅靠干部唱“独角戏”是无法顺利完成的。

     

        “三送”干部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基层,住在农家、干在村里,与基层群众相处相知、同苦同乐,在点点滴滴中加深对基层的了解,在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感情,在感同身受中与群众融为一体,强化了宗旨意识,丰富了基层经验,提升了群众工作本领。同时,赣州要求下派干部驻村不取代、帮扶不包办,而要宣传、组织、发动群众,经常同群众一起谋划思路、一起制定规划、一起抓好落实,调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积极引导群众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推行党群议事会、“四议两公开”工作制度,促进基层民主决策制度不断完善;发挥基层小喇叭、小祠堂、小学校、小诊所、小商店等“五小”平台作用服务群众,激发群众社会活力。落实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群众投工投劳、建设美丽家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三送”工作过程成为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凝聚民心民智民力的过程,逐步形成干群同心互动、全民积极参与的基层公共事务治理格局,有效提升了社会治理能力和效率。

     

        “三送”工作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在帮助引导群众的同时,真正从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并不断激发群众自我提升当家作主的意识,才能使践行群众路线自觉自信、持续持久。群众的主体作用一旦发挥出来,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3.既注重解决作风中的突出问题,更注重制度建设长期管用

     

        赣州作为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形成地、苏区干部好作风的诞生地,一直以传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己任,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进程中致力创建作风建设模范区。近年来,结合实际建立了干部下基层“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干部作风“治庸、治懒、治散”活动和中心城区“治脏、治乱、治堵”等“三位一体”的载体,全方位立体化推进创建工作,督促广大党员干部转作风、作表率、树榜样,有效促进了干部作风的改进、发展环境的优化和行政效能的提速。尤其是不断完善“三送”,将其由阶段性活动提升为长期性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为加强干部作风建设、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打造了一个制度性载体和平台。

     

        赣州把“三送”工作作为干部作风建设的练兵场,要求所有干部必须沉下身子到群众中去,并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强力推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干部沉下去,面对面接触群众,点对点帮扶群众,心贴心联系群众,有力地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广大群众从“三送”干部身上、从身边的鲜活事例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干部作风的这种新气象、新变化,增进了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信心。

     

        加强作风建设,贵在持之以恒,也难在持之以恒。对此,赣州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制度,把作风建设“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比如,“三联系一挂职”的方式,既实现了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双向全覆盖”,又解决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真正从制度层面破解了作风建设难落实的问题。“结对帮扶、民情家访、四级联动、双述双评”等制度设计,丰富了作风建设的内涵和实现形式,有效破解了难持久的问题。建立96333群众服务平台,将来自群众的碎片化信息进行系统化处理,在提高办事效率、拓宽服务渠道的同时,注重发挥平台特有的双向互动、作风监测功能,客观上形成和巩固了作风建设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格局,三者共同构成了赣州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工作体系和长效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赣州的“三送”工作,对如何深入持久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提供了可操作、能复制的借鉴。

     

        (本报专题调研组 执笔:许军、谢文、谢满生、张惠婷)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