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在王蒙老师的心里住着一个人,那就是阿凡提。对于阿凡提,我们更觉得他是一个卡通人物,但在维吾尔族文化的传承中,‘阿凡提’的意思是先生,是智者,是导师。”4月27日,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共同主办的《王蒙文集》发布暨研讨会在京举行,作家毕淑敏在发言时如是说。
在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潘凯雄眼中,王蒙就是一位“智者”。那么,这个“智者”的写作呈现出怎样的写作风格?如何科学看待他的创作成就?与会者就这些话题展开各自的表述。
“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时代、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
除了“智者”,潘凯雄眼中的王蒙还是一位“写作劳模”。他说,200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23卷本的《王蒙文存》,共计790多万字。但这次推出的《王蒙文集》,达到了45卷,共计1600万字左右。关键是,王蒙还有不少的作品尚未收入这套文集,比如2013年出版的《这边风景》就没有“入列”,而这部长篇小说长达70万字。
在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看来,王蒙的创作,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他的创作,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时代、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始终保持着青春的活力,是中国当代文学领域和整个文化界一个旗帜性的人物”。
丰富与复杂,这是王蒙创作呈现出来的特点。中国海洋大学王蒙文学研究所所长温奉桥直言,现在的文学史对王蒙的创作,大多只是围绕“干预生活”“反思小说”“意识流”三个词展开,“王蒙的创作,对既有的当代文学史形成了一个挑战,‘倒逼’文学史进行新的调整和阐释”。
“上天入地、风卷残云般的写作风格”
“一下笔就江河万里”,这是王蒙作品给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留下的印象。“他有着上天入地、风卷残云、用墨如泼般的写作风格。他总是想对生于斯、长于斯、哭于斯、歌于斯的土地有所报答。因为他从土地中汲取的营养太多了,所以他的报答量自然也就多了,所以他的笔墨永远是酣畅淋漓的。”郜元宝说。
温奉桥认为,王蒙的创作之所以具有恢宏、健朗的精神气象,原因在于他是一个有信仰的人,对文学的信仰,对历史和未来的信仰,这是支撑他创作的深层动力。
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童庆炳看来,王蒙见证了时代多变的潮汐,闯过了时代多电的雷区。与他的多变生活相对应,是他作品生活情景的辽阔性。
“小说语言具有奏鸣曲之美”
“清醒的理想主义”,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副主任何向阳从文化人格的角度,看待王蒙的创作特色。她解释道,王蒙的身上具有理想主义的成分,但又不是盲动、盲目的理想主义,也不是世故、功利的现实主义,“他是非常清醒的,高举理想,满怀对人民的爱,并且这种爱深深地埋在他的心里,从少年一直到现在。他紧紧地护卫自己的赤子之心,尽管可能会有一些伤痕或创面,但这份赤子之心始终是干净的、柔软的”。
在呈现“清醒的理想主义”时,王蒙拥有强烈个人特色的语言风格。评论界曾经用“杂色体”或“狂欢体”或“骚体”来对王蒙的小说文体进行定位。“小说的语言上升到了‘体’,就不是单纯的语言本身,它是多种元素的艺术的稳定的综合。”童庆炳说。
在他看来,王蒙的小说语言具有奏鸣曲之美,“考虑到他的小说语言的诗性、抒情性、流畅性、跳跃性、节奏感、共鸣感等,再考虑到他本人对音乐的热爱,用奏鸣曲体来称呼他的文体也许更为合适”。(本报记者 王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