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4月25日 星期五

    跨界

    说“传胪”

    陆蓓容 (杭州) 《 光明日报 》( 2014年04月25日   16 版)
    一甲传胪砚台
    二甲传胪插屏

        古时,殿试公布名次之日,皇帝至殿宣布,传于阶下,谓之传胪,为唱名之意。清代科考,进士一甲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一名称为传胪。明代则三甲第一名也可称为传胪——在不严格的说法里,状元、榜眼、探花甚至也可以传胪包括之。

        古代中国,科举是天下读书人进身的正道。由此催生出各种与科考寓意相关的艺术品,“传胪”是其中的大宗。它的基本表现方式是芦苇里的一只或两只螃蟹——蟹者,甲壳类动物也,而芦又与胪同音。这种寓意作品涵盖范围之广是令人惊讶的。我最早遇到的一件“传胪”收藏于浙江博物馆,是竹编工艺品,两只染了暗橙黄色的螃蟹,正伸出钳子去够一枝芦苇。

        后来稍加留心,便见到更多的实例。以它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不多,但文人案头常见其身影。例如一块清端石一甲传胪砚,砚身做成一枚荷叶,叶底藏着一只螃蟹,钳住了面前三两根芦苇丝。有几块以传胪为题材的砚台,构思如出一辙,可能有某种流行的祖本在匠人间广为流传。又如晚清的套红料鼻烟壶,一只小螃蟹把螯钳搭在垂垂欲坠的芦花上。传胪图样在鼻烟壶上常见,做两只螃蟹的也有,只是布局太满,反为不美。至于插屏,则因为天地较宽,便以爬着两只螃蟹的为多。芦苇一丛,从右上方倾泻而下,两只螃蟹一上一下地停着,长久地彼此相望。芦苇在左的情形似稍微少见,可是却有一座出自清宫(见左下图)。200年前的旧物,光看图片也觉得莹润。在2011年的保利拍卖会上,它竟卖到了138万元。对功名的渴望实在太过流行,因此寓意“传胪”的小东西层出不穷。文人拿捏把玩的笔筒、笔架、臂搁、茶壶、摆件之上,总能遇见一两只攀着芦苇的小螃蟹,像要把善颂善祷送给物件的主人。

        前面所说大率属于雕饰,因此都比较立体而生动。此外,这一寓意图式还向平面化发展,最终成为民间的吉祥图样。清代碗、盘、杯、勺上爬两只螃蟹,长一丛芦苇的,已经多至不可胜数,尽管大多颜色糟糕,构图芜乱——以受过训练的眼光来看,当然这都是严重的缺点;但如果放回整个儿的工艺史里,大概就能别有会心,感受到流行的趣味怎样浸及千家万户。更妙的是还有工匠把它化作略带对称意味的图案:芦苇丝绕成一个椭圆的环,中间别出一前一后两根枝梢,两只螃蟹各伸左钳,钳住一片叶子,妥妥地挂在了上面。又见过东北有把传胪绣成枕顶的,螃蟹还是那个螃蟹,芦苇却已经像水草一样歪扭欹斜。芦花不成穗儿,扭扭捏捏地点缀其间。

        我平时研究的人大多已经混得不错,功名在身,官帽在头,像这样带有寓意的小玩意,恐怕他们压根儿不在意,可能还嫌不够风流。风流是什么?就拿螃蟹来说吧,它的另外一种命运是被写进诗里,被诗人们咏叹为秋天下酒、对月、吟诗的良伴——当然,是烧熟的。

        (作者为80后作家,中国美术学院在读博士,曾获第四届新纪元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散文组亚军、首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散文奖,有散文集《更与何人说》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