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个多月,中央连续出台四个文化经济政策,对一个产业有如此高的期待、如此重的优待,都是前所未有的。为什么会是文化产业?那是因为没有哪个产业能有这样巨大的“两重性”,既承担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任,又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人文品格。
四个文件,描绘出新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宏观蓝图,跳出了现有文化体制改革的“瓶颈”和原有文化产业的布局,格局大、立意高。把文化放到经济、政治、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大格局中,既有国内市场的纵深拓展,又有对外贸易的开疆拓土;既有文化内部的“小循环”,又有国民经济的“大循环”;既有转制文化企业的优惠,又有对所有文化企业的普惠。
近段时间,学界和产业界对四个文件政策的解读也很活跃,各抒己见,畅谈对政策的体会和对产业的勾画。但言语中,还是让人不解渴,感觉格局还不够大,产业高度远远没有匹配政策高度。
比如,一谈动漫产业,人们还是习惯于谈论面向儿童的动漫,再高一点就是谈论网络播放和动漫电影;可在《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重点任务的第二部分关于“加快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中,提出了动漫的“大格局”,“推动动漫游戏与虚拟仿真技术在设计、制造等产业中的集成应用”。
再如,一谈到文化与金融合作,人们想到的就是银行贷款,而文化企业“轻资产”特点,又让抵押贷款走入银行和企业难以达成共识的“死胡同”;而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中,提出了一整套对外投融资的“解决方案”: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方式融资。
政策的高度,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总结了各方的经验和教训,综合了国内外的前沿探索和理论研究,体现了政策制定者的高瞻远瞩,明确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未来路径。产业高度怎样才能匹配政策高度?
首先是观念创新。当一些从业者埋头苦干,来不及“仰望星空”时,政策中透出的趋势和格局,为从业者打开了全新的视角。比如,互联网时代,颠覆式创新令诺基亚、柯达这些曾经的巨人迅速走向没落。新兴的文化产业要引以为鉴,顺应互联网时代的需求。
其次是产生融合的化学反应。产业高度要匹配政策高度,就要按政策的指引,去实现融合发展,突破现有产业的“天花板”。比如,10号文件中勾画出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的七大任务和路径,要让设计与制造业、数字内容、人居环境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用文化去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升级。
此外,还要激活新一代的复合型人才。与其他产业不同,文化产业比拼的不是资金和土地,而是人才和创意。产业高度要匹配政策高度,需要有人去领会政策实质,有人去执行落实。当有创新思维的人才用文化作为基因集成创新,在不同领域创造出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时。这种商业模式会变得生动有趣,这个世界也将变得丰富多彩。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完美融合,就实现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初衷,满足了国家和政策对这个产业的高度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