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吹响了新一轮改革的奋斗号角。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必须科学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本质要求、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不断夯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认识基础,确保政治上不偏向、工作上不失误,确保中央决策部署的坚决贯彻落实,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全面深化改革要准确把握改革内容的全面性
全面深化改革是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再出发”,标志着改革开放由以前的单项突破进入到全面、系统、整体推进的新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30多年来,中华大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焕然一新,国家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环境和条件都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国家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挑战,形势和任务迫切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是因为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往那样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全面推进,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
全面深化改革是十八大精神的再部署,既有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的具体安排,更有对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系统总结和理论概括。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要求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以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提领,以改革为主线,提出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举措,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战略部署和统筹安排,不仅有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而且更加全面系统地总结和丰富了党的改革理论。在改革的总目标上,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改革的本质上,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在改革的性质上,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的作用上,提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在改革的主体上,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在改革的价值目标上,强调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改革动力上,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在改革的方法上,强调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这一系列重大政策突破和理论创新,表明我们党对改革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彰显了我们党对改革的充分自觉和坚定自信。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广度、力度、深度和难度都前所未有,必须更加注意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或几个领域的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从广度看,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既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也涉及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等重要领域,把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紧密结合起来。从力度看,就是确保到2020年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从深度看,经过30多年不断改革,很多容易改的问题已经得到有效解决,留下来的大都是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甚至是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和重大问题,改革进入深水区。从难度看,当前改革触及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调整的都是极为复杂的利益关系,需要涉险滩、破瓶颈,矛盾复杂、敏感、艰巨程度都前所未有,改革进入攻坚期。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必须高度重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既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问题,又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必须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各项改革举措耦合性和可行性,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必须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在政策上相互配合、实施中相互促进、成效上相得益彰。
全面深化改革要准确把握面临矛盾的深刻性
以革故鼎新的精神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改革最怕的是思想僵化、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对过去体制机制的修修补补,而是重构和创设,要转型升级,要提质增效。这必然带来社会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转变,必然要对旧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产生冲击和影响,必然要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观念的转变是最根本的转变,观念的转变也是最艰难的转变,观念的转变又是最迫切的转变。解放思想是前提,是总开关,没有思想上的先导和破冰,就没有改革上的突破和创新,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和条件。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才能真正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以壮士断腕的精神打破利益固化的樊篱。全面深化改革是立足国家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进行部署的,必然带来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一部分人在原有的发展模式中得到巨大的利益和好处,转型后有的既得利益没有了,有的既得利益受到强烈的冲击和影响,难免抗拒转型,抵制改革。要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绝非易事,比触动灵魂还难。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对利益关系的触及将越来越深,在社会利益多元化、改革路径缺乏共识的背景下,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更大、任务更加艰巨。要以对历史、对人民、对国家和民族负责的态度,站在公共利益的立场上,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实质性打破行业利益、部门利益、地方利益的固化樊篱,增进改革的共识与合力。
以勇往直前的精神冲破体制机制的弊端。体制的弊端是最大的弊端,机制的障碍是最大的障碍。体制机制一旦形成并实施,就有巨大的社会运行惯性。一些体制机制有它的历史合理性并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发挥过重大作用,不少同志比较熟悉和适应,难以割舍;在过去体制机制下工作的人员多分布面广,彻底打破它难度很大,也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由经验式粗放式进入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阶段,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政策制度的作用日益显现。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性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有效体制机制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要准确把握重点和一般的辩证性
全面深化改革要抓住重点,突出重点,突破重点。全面深化改革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问题、久攻不克经常反复的难点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抓住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就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着力点和突破口。《决定》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等6个方面进行了改革部署,习总书记在《决定》说明中,就11个方面的重大问题和重大举措介绍了中央的考虑。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并着重解决的重点问题。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传导作用,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的改革。
既要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又要注意重点论中的两点论,处理好重点与非重点、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抓住突出重点,还要兼顾其他,兼顾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因为矛盾是可以转化的。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这个矛盾解决了,另一个矛盾又会产生。次要矛盾也可能转化为主要矛盾,非重点也可能转化为新的重点。必须按照中央的部署,经济体制改革先行、其他方面积极跟进,既突出重点又同步系统协调地推进全面改革。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处理好思想解放和实事求是、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全局和局部、改革发展稳定等重大关系,保证改革的有序进行。
全面深化改革要准确把握持续推进的长期性
改革不容犹豫迟疑,要以“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决心积极推进。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在神州大地涌起。但也有少数党员干部认识不清、决心不大、能力不强,跳不出条条框框的限制,不敢改,把个人利益小单位利益置于全局利益整体利益之上,不愿改,抓不住重点找不到关键拿不出对策,不会改。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自觉而坚定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正确对待利益调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趁势而为,坚定不移推进改革。任何的迟疑、犹豫、徘徊和观望,都是不可取的,必然被历史的洪流所冲击、所淘汰。
改革不能盲目蛮干,要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逐步推进,“蹄疾而步稳”。激流勇进,不等于盲目冒进,不等于盲目蛮干,一定要稳扎稳打、逐步深入、稳中求进。改革本身不是目的,但改革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改革是循序渐进的工作,要深入的思考,反复的研究,把情况搞得很透很准,把方案搞得很科学很稳妥,把目标搞得很明确很统一,有重点、有步骤、有秩序地推开,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确保实现改革的目标任务。要处理好改与不改的关系,应该改又能够改的坚决改,丝毫不能含糊,不该改的坚决不能改,丝毫不能动摇,做到战略上勇于进取,战术上稳扎稳打。
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抓铁留痕、踏石留印,“咬定青山不放松”。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是一个早上就能办好的事情,不可能一劳永逸。形势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思想认识在不断地深化,困难需要不断地被克服,制度需要不断地完善。这些都要求我们不断地彰显改革精神,迎接挑战,破解难题,赋予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和活力。全面深化改革,要攻坚克难,就不能浅尝辄止,也不能半途而废,避重就轻,要以抓铁留痕、踏石留印的劲头,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把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不断推向前进,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灿烂明天。
(作者系南京政治学院科研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