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是党中央的一项重大决策,为此,中央文明委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切实抓好落实,取得了良好实效。
4月21日,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旨在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促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8个部门和地方的负责同志作了经验介绍和交流发言。本报开辟专版摘登会议发言,以飨读者。
多措并举,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
近年来,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精心指导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民政部围绕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重点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出台《志愿服务记录办法》,推动建立志愿者注册制度和统计制度。二是制定《中国社会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指导纲要(2013-2020年)》,初步完成今后一个时期社会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三是开展志愿服务政策理论研究,出台《关于在全国推广“菜单式”志愿服务的通知》,推动建立志愿服务供需对接机制。四是联合有关部门出台了一批政策文件,促进相关领域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按照中央文明办《贯彻落实〈中央文明委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的任务分工》部署,在21项任务中,民政部被列为责任单位的有19项,其中8项任务被列为第一责任单位,我们深感任务繁重,责任重大。下一步,民政部将切实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加强志愿服务法制建设,为志愿服务制度化提供保障。一是在《慈善事业法》立法过程中,配合全国人大做好志愿服务相关条文的研究起草工作,力争将志愿服务制度化的相关内容纳入法律草案中;二是积极着手《志愿服务条例》立法起草工作,坚持科学、民主、开门立法,深入调查研究,系统总结地方立法实践经验,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推动《志愿服务条例》尽早出台。
抓好记录制度建设,建立志愿服务长效工作机制。民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志愿服务记录办法》的推进实施,进一步扩大记录制度的覆盖面。不断深化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不断完善志愿服务记录制度;探索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以志愿服务记录为基础,逐步建立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完善志愿者优待等激励回馈制度。
抓好两个平台建设,建立志愿服务供需有效对接机制。一是尽快研究制定《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为志愿服务记录和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搭建平台;二是加紧研究制定《志愿者队伍建设信息系统技术规范》,优化全国志愿者队伍建设信息系统性能,加强系统对接,提高系统应用程度。
抓好“社工+志愿者”互动服务,优化志愿服务活动运行机制。民政部将把抓好“社工+志愿者”互动服务放在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重要位置,大力推广社会工作者带志愿者的活动方式,围绕重大主题、重点人员、重大事件、重要活动,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民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窦玉沛)
制度化符合志愿服务发展趋势
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是遵循志愿服务特点规律、把握我国志愿服务发展趋势、服务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举措和必然要求。《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对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组织保障等问题作出明确安排,是管长远的,具有战略指导意义。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21年来,共青团中央始终把制度建设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2000年以来,共青团中央提出了“着眼发展、着力建设”的工作思路,同时狠抓志愿服务的队伍建设、组织建设、项目建设和机制建设,推进青年志愿者事业不断实现制度化发展。
在队伍建设方面,2002年3月,共青团中央颁布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并在后来的11年间,对办法进行了两次修订,逐步组建了一支相对稳定、常年服务的注册志愿者队伍,经过规范注册的志愿者达到4043万。
在组织建设方面,已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主要行业系统以及大多数市、县和高校建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依托社区、学校等场所建设13万个志愿服务阵地,吸纳、引导、培育了一大批社会志愿者组织和青年公益组织,初步建成了全国、省、市、县和基层五级青年志愿者组织体系。
在项目建设方面,初步形成了以“结对+接力”为主要内容的项目对接机制。实施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4年来,已动员550万青年志愿者与5.4万所农民工子女学校的1482万农民工子女进行长期结对。
在机制建设方面,各级团组织进一步健全志愿服务时间计量制度,建立志愿者组织等级评定制度。通过为西部计划志愿者、关爱农民工子女社会志愿者购买保险等举措,加强对志愿者的激励保障。推动18个省区市和16个较大市相继颁布实行了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
下一步,共青团中央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回信精神和奇葆同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意见》要求,不断推进青年志愿者行动制度化。一是加强志愿服务日常管理制度建设。二是加强志愿服务政策保障制度建设。三是加强志愿服务对接平台建设。制定实体型平台建设标准,建设全国青年志愿者工作综合信息系统,建立常年开放的全国性志愿服务项目网上展示、交流、合作平台等。(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汪鸿雁)
推动形成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
中直机关各单位紧紧围绕“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切实把开展志愿服务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与加强机关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成效。
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切实把志愿服务工作作为机关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中直工委、中直文明委坚持把争做“三个表率”作为推动机关党的建设,推动机关精神文明建设的总纲和主线,着眼服务基层、服务社会、服务群众,采取有力措施,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引领和带头作用。
突出志愿服务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志愿服务工作。中央纪委、全国政协机关、中央对外联络部等单位深入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强化政治意识和大局观念,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内化为精神信仰和价值取向。全国总工会在各级工会组织中成立“郭明义爱心团队”。人民日报社、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广泛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大力宣传志愿精神。
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不断增强志愿服务工作的实效性。中央办公厅毛主席纪念堂在瞻仰接待现场设立服务岗,平均每年为瞻仰群众提供广播寻人、归还证件、救助病患、解答咨询等志愿服务达一万五千余人次。中央宣传部发挥理论宣传优势,部领导带头为社区居民和街道干部宣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组织机关党员干部长期在西长安街地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光明日报社联合北京同仁医院开展法律咨询、医疗义诊等志愿服务,经济日报社每月固定时间到北京南站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国日报社连续5年志愿为甘肃东乡县培训英语教师。
着眼制度建设,推动形成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一是加强对志愿服务工作考核,中直机关文明委把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文明单位测评体系。二是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中央组织部机关成立巾帼志愿服务队,把空巢老人、残疾儿童、灾区藏族女学生和困难职工家庭作为志愿服务重点。三是完善志愿者招募和注册程序。四是加强志愿者的教育培训,中国科协中国科技馆先后开展了100多场“小小志愿者科学实验表演活动”,为深入推进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了有力保证。(中央直属机关工委副书记 李 勇)
志愿者培训让志愿服务之树常青
镇江市现有注册志愿者21万人、占城镇适龄人口13.8%,各类规范性志愿服务组织70余个、团队1700余支,在促进社会文明和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的主要做法是,打牢社区培训这个基础,培育好志愿服务的“常青树”。
第一,完善培训平台。有效利用社区、学校、公共场馆、教育基地等各类资源,为志愿者提供多渠道、全覆盖的培训平台和网络。一是发挥“一校一馆一报”主阵地作用。为社区志愿者培训提供师资保障。二是强化社区“一站两网”的基础支撑。所有社区均建成志愿服务站,统筹协调社区志愿者培训工作。依托社区工作网格,由社工、网格长对网格内志愿者进行日常培训。依托网上居委会,定期发布志愿服务知识、各类活动须知等。三是拓展各类社会服务机构的培训功能,面向社区提供各类专业培训服务。
第二,抓实项目培训。一是助老服务培训。针对空巢老人、失独老人等心理和生活特点,定期举办专题培训班。二是助残服务培训。针对智障、聋哑等不同人群,组织特教中心教师等专业人士,对助残志愿者进行护理常识、手语交流、心理沟通等知识培训。三是助学服务培训。依托社会妈妈培训基地等阵地,对相关志愿者开展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知识等培训。四是专项服务培训。组织专业救护培训师,面向社区公益团队开展急救培训。组织法律志愿者培训,去年举办了8期培训班,参训人数达650余人次。
第三,实施分层培训。一抓入门培训。全面实行志愿者网上注册制,面向新注册志愿者开设网上培训中心,发布志愿服务常识和政策法规等。二抓岗位培训。根据岗位服务需要开展相应培训,做到不培训不上岗。对技能要求较低的临时性服务岗位,进行岗前服务规范培训,或由老志愿者进行“传帮带”式的岗上示范培训。对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岗位,进行集中辅导或现场培训。三抓资质培训。针对社区心理矫治等专业性岗位,志愿者必须经过培训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才能参加服务活动。四抓骨干培训。重视加强志愿者骨干的培养,着眼提高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通过专家讲座等形式,定期进行培训,使他们成为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中共镇江市委书记 杨省世)
用志愿服务打造“爱心烟台”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烟台市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高度,以建设“爱心烟台”为引领,以制度化建设为抓手,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截至今年3月,全市已有50多万人加入到志愿服务行列,14.4万人成为注册志愿者,志愿服务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我们主要做法有:
健全完善全民参与机制,使人人传播正能量。我们着力健全全民参与机制,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我们建立组织动员机制,把志愿服务融入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组织动员市民义务开展礼仪宣传、文明劝导、秩序维护、卫生保洁等活动;我们建立行业联动机制。发挥部门、行业优势,推进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我们建立自主参与机制。支持市民自发成立志愿服务组织,先后涌现出社会化志愿服务组织700多个。
健全完善项目对接机制,把爱心撒向全社会。我们实行“主导式”对接,围绕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困难群众,统一策划并分解落实志愿服务项目;实行“自助式”对接,建立“爱心无限”网络平台,随时发布志愿服务项目清单,形成信息化的志愿服务指南;实行“菜单式”对接,定期调查、征集服务项目和救助对象,为志愿者提供多向选择;实行“一站式”对接,在社区设立志愿服务站,使志愿者在社会工作者的带领下有针对性地开展志愿服务,进一步提高了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目前,全市的志愿服务延伸到了“大街小巷”。
健全完善长效运行机制,让善行义举常态化。我们把志愿服务与学雷锋活动结合起来,设计开展了“四季主题”活动,既避免了志愿服务“一阵子”“表象化”的现象,又推动实现了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
在志愿服务工作中,我们还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的特点,积极树立“日行一善”的导向,倡导“微公益”,动员广大市民从点点滴滴做起,看到有人不便帮一把,遇到矛盾纠纷劝几句,碰到不良言行提提醒,见到文明行为点点赞,把志愿服务的涓涓细流汇成源源不断的“爱心长河”。(中共烟台市委书记 张江汀)
企业社会责任联盟助力志愿服务
为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街道充分挖掘企业资源,于2013年7月正式成立徐家汇区域企业社会责任联盟,广泛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倡导“公益随手、爱心随时”的理念。
坚持“三大机制”,推动企业社会责任联盟常态运行。定期走访制度,明确服务需求。区、街道文明办对成员单位开展走访,详细了解其资源优势以及参与志愿服务的意向。同时,与成员单位一起开展调研,收集志愿服务需求。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沟通交流。由街道牵头、成员单位参与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区域内志愿服务工作开展情况,交流分享志愿服务建议和心得等。常态激励制度,提供强劲动力。开展“志愿的力量”主题活动,凡是符合条件的志愿者,都可以参加抽奖活动,由企业联盟单位免费提供文化、体育、旅游、体检等体验卡作为奖品。
发挥“三大优势”,实现企业社会责任联盟资源共享。一是发挥专业优势。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行业专业优势,进社区开展科普教育、金融服务、医疗咨询、文明宣传等。二是发挥地理优势。各成员单位根据各自所在地域,同邻近居民区结对,就近就便参加小区的各类志愿服务。三是发挥资源优势。各成员单位通过整合内部资源,深入社区开展特色化的志愿服务活动。
实现“三项结合”,激发企业社会责任联盟服务潜能。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把志愿服务的要求融入企业文化和发展理念之中,体现到生产经营和文明单位创建之中,激励员工参加志愿服务。与社区志愿服务特色结合。各成员单位一方面根据志愿者的年龄和兴趣,选择最为适合的服务岗位;另一方面主动融入社区,积极参与徐家汇“七彩公益圈”的主题活动。与区域中心工作结合。各成员单位将志愿服务与徐汇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相结合,积极参与“美丽徐汇”系列行动。(上海市徐汇区徐家汇社区文明委主任 顾锡培)
完善志愿服务激励制度
百步亭社区现有4万多名注册志愿者,占居民总数的31%。在完善激励制度方面,我们着重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成长激励,帮助志愿者实现自我价值。社区采取系列措施培训培养志愿者,促进志愿者全面发展。我们每年为志愿者提供不少于10次的综合技能培训,把优秀志愿者和骨干志愿者纳入社区后备干部培养序列。社区明确规定,担任社区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必须有两年以上志愿者经历。现在,社区5600多名党小组长、楼栋长都是从优秀志愿者中产生的。
保障激励,为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提供基本条件。社区每年为志愿者购买保险,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场地、设施以及相关物质保障。文艺志愿服务队需要排练室,社区就为他们建立了舞蹈室、音乐厅。书法志愿服务需要场地,社区就建设了“墨池”、书画室。我们还通过“温馨举措”关爱志愿者,每年为志愿者免费查体,免费订阅一份报纸,逢年过节上门进行慰问。
嘉许激励,营造当志愿者光荣的社会氛围。社区每年评选表彰百名优秀志愿者、十佳志愿服务队、优秀志愿服务苑区、楼栋,并制作成光荣榜在社区展示,通过社区报纸、网站广泛宣传他们的事迹,把优秀志愿者的事迹编成文艺节目,组织“好人故事汇”在社区巡演。根据百步亭社区志愿者故事创编的小品《我们都是志愿者》,在2014年第三届全国社区网络春晚上展播,点击量突破3亿人次。
回馈激励,推动志愿服务持续健康发展。社区建立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使志愿者或其家人在有需求时,可以优先得到社区的无偿帮助。同时,社区每年为志愿者购买保险,并为志愿者提供就医、就业、就学等方面的便利,对志愿者使用公共设施给予免费或优惠,社区一旦有空缺工作岗位,优先提供给志愿者。对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踊跃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商户,社区把他们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在采购招标、租金减免等方面优先照顾。(湖北省武汉市百步亭社区管委会主任 王 波)
回馈制度激发志愿服务积极性
近年来,我们以提升志愿者社会认同感为出发点,把社区资源优势与社会回馈制度建设相结合,着力打造社区志愿者的“十分钟”社会礼遇圈,从荣誉回馈、服务回馈和生活回馈入手,激发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
实行荣誉回馈,营造社会礼遇氛围。街道每年都会举办“金桂耀全城”授勋典礼,为包括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在内的,对社会建设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授予政府特制勋章。政府还联合新闻媒体,鼓励社区自主开展社区爱心大使、志愿之星等评选,从精神激励层面营造社会礼遇氛围。
实行服务回馈,打造社区资源置换平台。开办志愿者免费参与的创益学堂。社区以免场租的形式,引入社会商业机构开办各类文体艺术兴趣班。社区志愿者可以用自己的志愿服务时数,兑换成参加兴趣班的课时;推动场室置换志愿服务计划。对在本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创益中心根据其活动规模、参与人数、服务时长等,免费提供办公及会议室的使用权;建立以志愿互助为特点的社区学院。建立社区学院义教课程体系,鼓励有热情、有专长的居民担任志愿者导师或助教,他们可免费或优先参与社区学院的各种培训及活动。
实行生活回馈,开辟社会各界参与通道。推出“关爱同盟”计划。重点针对社区周边的餐饮、零售、美容美发等商户及机构,建立爱心联盟,为志愿者在购买商品和服务时提供打折优惠;打造公益圩日社会资源链接集市。每期公益圩日都会链接商企资源,举办物物交换、公益摊位义卖、团队历奇培训等活动,志愿者可以用志愿服务时数获得二手交换物品及企业赞助礼品。
把机构、基金、基地建设作为推动工作的基础。建立专门工作机构,成立以社区党组织书记为站长的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站领导小组,引入社区专职社工,建立“社工+志愿者”工作队伍;建立稳定的基金保障,设立志愿服务运作专项经费和“成长型”关爱基金;建立多元化的基地载体,街道设立创益中心和志愿V站,为志愿者日常交流、培训、开展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广东省佛山市翠颐社区主任 邝颖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