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4月22日 星期二

    文化评析

    电影节应成为行业和学术的节日

    曾德镭 《 光明日报 》( 2014年04月22日   02 版)

        从最初的电影“季”到现在的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已经走过了四个年头,在电影产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北京电影节正逢其时。

        当代的华语电影,早已打破地域界限。大陆及香港、台湾乃至东南亚泛中华文化圈的电影工作者和电影公司合作密切,单从一部影片的主创阵容和出品方讲,有时已经很难像过去那样将影片简单地划为“国产片”和“港台片”,而“华语电影”这一大概念则被更多地提及。其实不只是中华文化圈的内部交流,华语电影工作者与欧美电影人的交流也越发密切,既有单片合作,如电影《白日焰火》即有美国投资方博雅德的参与;又有产业合作,如国内最大的万达院线并购北美第二大院线AMC。在这种跨地域合作的背景下,北京无论从文化积淀、人才汇集还是资本市场、资源配置上,都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华语电影的中心之一。

        因此,北京电影节的首要意义,便是让华语电影人可以借此机会聚合碰撞,吸引更多的关注。虽然行业内的合作从未停止,但北京电影节能提供一个舞台,使得诸多项目得到集中展示的机会。同时,一些国际知名影人也会在电影节现身,使平时要花大半年才可能聚合会面商谈的项目,电影节期间可能一个礼拜就能谈成,效率大大提升。在宏观上和微观上都不同程度地对产业发生了促进作用。

        电影节不仅是从业者和这一产业的节日,更是影迷和学术研究的节日。有大量平日因为种种原因无缘院线的影史佳作,会在电影节期间的银幕上与观众见面,其中不乏一些较为珍贵的修复资源,像英国导演阿斯奎斯的处女作、1928年的默片《地下》,一经放映便引来满堂喝彩。而北京电影节更将一些小众艺术佳作推向前台,像去年的戛纳金摄影机奖、金马奖最佳影片《爸妈不在家》,纪录片《杀戮演绎》等。这些稀有资源影片的放映,对于电影学术研究者来说,是极为难得的观赏机会。

        从北京电影节的规模和发展趋势来看,它很可能成为继上海电影节之后,中国又一个得到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FIAPF)认可的国际A类电影节(即竞赛型非专门类电影节),这将极大地增强华语电影节在国际上的整体地位,形成双翼效应,更好地促进华语电影产业进步。另一方面,如果北京电影节能够发掘出影坛遗珠,捧红被埋没的奇才,反过来对电影节自身的声望也会形成良性塑造。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