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岳兴文家是个人人称羡的文化之家:家里四口人,一人一间书房,书房里摆着各种书籍和报刊,像一个小型图书馆。
55岁的岳兴文,这个从甘肃几乎最贫穷的北山地区走出来的农民,因爱书、读书,改变了自己和全家的命运。
从女儿岳程记事起,父亲就经常告诫她和哥哥岳鹏,“耕读为本、忠孝家人”,这是家中代代相传的家训。读书,在岳家是头等大事,在北山地区却是奇事。当地人都说,饭都吃不上,还读书?然而正是因为读书,生于斯长于斯的岳兴文没有继续受困受穷。
岳兴文出生在榆中县北山园子岔乡堡子山村,全村只有十几户人家。因为家庭困难,成绩优异的他,十四岁就辍学打工。挣来的钱,除了生活必须,他全部用于买书,并自学学完了初高中全部课程。
有了一定文化基础后,岳兴文开始尝试给县广播站写稿。起初是接连不断的退稿和旁人的讥笑,直到1976年,他写的第27篇稿子被县广播站采用。从此,他接连向省内各媒体投稿,采用率越来越高。1985年,榆中县广播站破格聘他当编辑。1988年8月,岳兴文又被聘为《兰州晚报》榆中记者站记者。因为工作优异,1990年底,他被县委选拔到乡镇供职,之后被破格录用为国家公务员。
从农民到公务员,一路走来,岳兴文的生活中始终伴随着读书。在儿女的记忆中,每当夜幕低垂,父亲总在灯下写东西,每每都到深夜。而第二天起床时,父亲已经坐在桌边读书。
看着丈夫磨起的手茧,妻子李玉英很心疼,便替岳兴文手抄稿子。慢慢地,李玉英也爱上了读书、写作。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她,也开始试着投稿。1994年1月23日,李玉英发表的第一篇简讯《市体委为贫困山区学校办实事》发表在《兰州晚报》上。就这样,李玉英也开始了写作之路。
岳兴文的爱书、爱写作不仅打动了妻子,也在子女心中埋下了爱书的种子。随着年龄增长,岳程和岳鹏越来越理解父亲对书的感情,自己也爱上了读书。大学毕业回家时,别的同学大包小包装的都是吃的用的,他俩却背回家整整两皮箱书。
岳兴文乐见一双儿女如此爱书,就用本来就不多的工资,花5000元买了一小间电梯房,请来木工、油漆工改造成了一间书屋。农民家的独立书房,在当地可是件大稀罕事。
在父亲的熏陶下,兄妹俩从小就表现出对文学的喜好。
岳鹏喜欢历史、地理及文学方面的书籍,小学五年级写的第一篇文章《节日的餐桌》,就在《兰州晚报》上发表,并在“全国万校小学生作文竞赛”中获奖。随后,相继发表《曾经的榆中北山原始森林和军事要塞》《独具特色的榆中物产民俗文化》,被《兰州晚报》两个整版刊登,还创作了《志愿者》《重圆》等戏剧、小品。
大学毕业后,岳鹏报考了甘肃省最艰苦的民族地方,甘南州合作市那吾乡卡寺合村任大学生村官。他走访了牧区了解藏区民俗文化,帮助牧民们建立村农家书屋。
岳程喜欢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坚持订阅《读者》《半月谈》等杂志,并从9岁开始文学创作。《甘肃日报》《兰州晚报》《兰州晨报》等报刊,发表了她的散文、诗歌作品数十篇。
每到过年过节,岳兴文家的重要活动不是吃喝,而是一家人围坐一起,讲讲读到的好书和读后感,以及每个人在报刊上发了多少文章。因书之缘,岳兴文一家四口人都学有所成的事迹,在当地传为美谈。(本报记者 李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