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天津大学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正式推出博士生招生新举措“申请—审核制”,从2015年起博士生选拔将取消笔试,这意味着将赋予导师和专家团队更大的招生自主权。该校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白海力介绍说,此举将导致3个转变:一是由研究生院集中管理到学院、导师自主安排的转变;二是由原来的单一闭卷笔试到现场抽题作答、学术报告以及综合面试等多种形式的转变;三是由简单比较考分高低向全面考察考生科研创新能力和专业学术潜质等综合素质的转变。
从“考试”到“审核”
白海力表示,在我国,“申请—审核制”还是一项处于探索完善之中的新鲜事,但却是国外高水平大学普遍采用的博士生选拔方式。今年天津大学在博士生选拔中就只考了英语,专业能力则由学院组织专家审核。“明年我校将实施完全意义上的‘申请—审核制’,博士生选拔单纯‘以分数论英雄’的时代将宣告结束。”
一张考卷能否真正考核出博士生应有的综合素质?如何将最有潜力进行创新型科研工作的考生选拔出来?这是长期以来困扰国内高校博士招生的难题。事实上,眼下国内各高校也都在探索博士生招生制度的改革路径。
2013年10月,南开大学就首次试行了“申请考核制”博士招生模式。南开大学教授佟家栋告诉记者:“传统的博士生招生考试侧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潜力则无法做出准确的评价。而试行‘申请考核制’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审查学生申请材料的基础上,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让考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真实全面地展现出来。”
南开大学“申请考核制”一经推出,就得到考生们的欢迎。报考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的顾友谷是一名高校教师,他说:“相对于传统的笔试,感觉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压力更大。但这种招生模式有着非常好的导向作用,它告诉学生要在平时多努力多积累,不能考前‘临时抱佛脚’。”厦门大学在读硕士生吴淑琪申请攻读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的博士,她说:“面试中,导师组在听完我的‘科研经历和设想的汇报’后比较满意。尤其是当我介绍硕士毕业论文中的创新方法和实验意义时,导师非常感兴趣,不但详细了解实验过程,而且引导我对实验结果进行更加深刻的思考,让我特别受启发。”
如果说,“考试”是一种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手段,那么,“审核”更为看重的则是学生“创新知识”的潜能。
既要“放权”也要“公平”
向导师放权,是“申请—审核制”的一项重要特征。在2013年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正式出台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考试招生改革,优化初试,强化复试,发挥和规范导师作用。”无论是天津大学的“申请—审核制”,还是南开大学的“申请考核制”,都是在“发挥导师作用”方面推出的具体举措。
从“考试”到“审核”,面对挑战的不仅仅是考生。对于炙手可热的“招生自主权”,导师们能否始终秉持公心?这项“放权”式的改革,能否做到“公平”?
在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工作人员看来,“教授是一种职称,而博导只是一个工作岗位”。正因为如此,早在2010年,天津大学选聘的一批“80后”博导中,不少人就只有副教授的职称。此次,与“申请—审核制”相配套,天津大学同时实行的“导师制度改革”,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导师资格不再终身,招生资格须年度审核”。新的办法强调了导师的师德水平、岗位责任,如果导师在招生过程中存在不端行为,随时可能“下课”。
南开大学对于社会各界的疑虑,也力图从机制入手,确保这项改革实现“阳光操作”。他们的做法是:集体决策和导师意见相结合。为了存利除弊,使“申请考核制”顺利推行,南开大学各学院均成立了由相关学科专家组成的导师组,负责对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重点考察考生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发表论文水平、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计划等内容,之后导师组成员会给出相应分数,并依据分数的高低决定考生能否进入“终极面试”。
南开、天大两校的教师对于博士生招生制度的改革普遍抱以期待的目光,从今年招生的效果来看也大多表示满意。一些博导告诉记者,通过这种“面对面”的考核,确实能够使导师比较细致地了解考生所拥有的基础知识是否符合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考生对未来科研工作的设想能否与导师从事的前沿领域紧密契合,从而有效发挥学生的最大潜力。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周军说:“‘申请考核制’能够让虽不擅长笔试但综合能力较强、科研能力突出、发表过高水平论文的学生脱颖而出……这是传统的考试模式很难选拔出来的。”
“申请—审核制”,应该不仅仅是“看起来很美”。至于实际效果如何,还须拭目以待。(本报记者 陈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