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4月21日 星期一

    书香之家

    “耕读书屋”:挥洒40载墨香

    作者:刘彬 《光明日报》( 2014年04月21日 09版)

        开栏语

     

        在我国,重视阅读的传统古已有之。历史上,许多家庭都以勤勉读书为家训。在大力推进全民阅读的当下,家庭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起点。

     

        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的首届全国“书香之家”评选,自2013年3月启动以来,至今年4月,有996个家庭被正式授予“书香之家”牌匾。

     

        这996个家庭,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每一家都有着独特、真实的书香故事。近期,本报记者奔赴多地,采访了部分入选家庭。

     

        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自今日起,“书香之家”栏目正式开栏,将陆续刊发相关报道,以让读者共同感受这份温馨书香。

     

        门前一座白色石桥下溪水潺潺流过,几百米的远处坐落着蒋介石曾经小憩过的甘河地母庙,右侧紧邻百米之高的青山。这宛如仙境的地方,便是贵州省清镇市卫城镇坪寨村大坡组村民周光俊家的“耕读书屋”。他之所以将其命名为“耕读书屋”,缘于祖上教导要“以耕读为主业”。

     

        64岁的周光俊,开办这个享誉十里八乡的书屋已经40余年。“每到周末、寒暑假,或者五一、十一等节庆,来看书、查资料、听讲座的人络绎不绝。”老周介绍说,早在1971年,他就创办了这个家庭图书室,将自己多年积存的1000多册书搬了进去,免费供当地群众借阅。“随着条件的改善,书屋的藏书日渐增多,目前已拥有各类图书和杂志两万多册。”

     

    两万册藏书汇成书海

     

        书架里的1981年《人民文学》1至6期,虽然已经染上岁月的昏黄,但页码完整、字迹清晰。1985年《译林》与1988年《中篇小说选刊》,按时间顺序被码放得整整齐齐。

     

        杂志只是周光俊这些年收藏的一小部分,书屋的主角当然是老周这些年东奔西走“淘”回来的两万册书。《资治通鉴》《全明文》,《水经注校证》《清八大名家词集》,《唐才子传》《颜氏家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悲惨世界》,《镜花缘》《老残游记》,《鲁迅全集》《茅盾全集》……一套套文学名著,只要你能说出书名,在“耕读书屋”都能找到,这里俨然是一座文学宝库。

     

        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联合出版的《二十五史》与1989年岳麓书社出版的《二十五史精华》,并肩排列;《红岩》《红旗谱》《保卫延安》,同样是一种书好几个版本。“《二十五史精华》查阅方便,当时就买了一套,各有各的妙处。”老周解释说。

     

    自幼购书至今成习惯

     

        几十年来,周光俊以书为伴。直到现在,每次进城办事,他还会背回三五本书。“逛城里的书店是我最开心的时刻,而有些书看到了却买不起,我就去搜旧书摊,在那里有时候也会不期而遇一些心爱的宝贝。”老周书架里的一些老旧版本,就是他从省城贵阳或者四川成都的旧书摊上背回来的。“娃小时候以为我去县城会给他们带些零食或者玩具,但每次我都是给他们买书。”周光俊回忆起当年,还是觉得买书最有意义。因为自幼喜欢读书,朋友送了老周一套民国十九年十月初版的万有文库《本草纲目》20本,张绍棠重订,商务印书馆发行。对于老周,当时算是如获至宝。

     

        《诗刊》《散文》《编辑学刊》《山花》……周光俊今年自费订阅的十几种杂志,花了家里上千块钱,而《人民文学》是每年必备的。“我每年买书大概还要三五千元。反正我手头有点闲钱就买书。”对于一个农家,老周每年的购书款算是家中一项很重要的支出。“以往我做苦力为生时,挖煤、挖矿、做砖瓦匠,我省吃俭用也要买书,这种习惯持续至今,书架上的很多书也是那时候买来的。”

     

    “边读边耕”铸多彩生活

     

        周光俊的“耕读书屋”,除了周末会成为乡里最热闹的地方之外,每到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紧邻书屋建造的戏台也成为众乡亲自娱自乐的场所。今年春节期间,老周创作的快板《骑上龙驹庆马年》和其他40多个由村民自编自演的节目,在这里热闹了一天。

     

        因为藏书多、环境好、配套设施齐全,贵州省诗词学会、贵州省散文学会经常到他的“耕读书屋”搞活动,省散文学会的创作基地、清镇市作家协会创作基地,也落户到了这里。

     

        2005年,贵州省贵阳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周光俊“书香人家”称号;2008年3月,贵阳市“学习型家庭”荣誉称号和清镇市“学习型家庭”荣誉称号再度落户“耕读书屋”。

     

        “我想在这片地上盖一幢4层小楼,扩大书屋面积,留一层用来专做国学讲堂。”指着房前的一片空地,老周谋划着“耕读书屋”更好的未来。(本报记者 刘彬)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