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4月20日 星期日

    书 斋

    筚路蓝缕他山之石

    ——评《近距离看日本》

    戴荣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 光明日报 》( 2014年04月20日   06 版)
    CFP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本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然而,说到“日本”,在很多国人那里就似乎成了凝固的刻板印象。真实的日本也许正如《近距离看日本》(东方出版社,2014)一书作者所言:“‘真实的日本’也许只是一个‘物自体’,任何人都无法企及,因为即便是一个日本人身处日本社会他也只能感受到他所感受到的日本,而这不过是‘真实的日本’的一个片段,并非全部。”无法企及“真实的日本”,是人类认识的一个根本局限,因为人只能认识到他能够认识的对象,对象呈现给他的永远只是自身的某个局部。这个道理早在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提出“我智慧,因为我知道我无知”时就已经被揭示。但可惜,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并不总是像哲学家般自知无知而对知识充满敬畏,并对未知的对象表示出好奇心。人类通常存在的一个偏见就是:对于我们并不熟悉的事物,包括国家等,总是充斥了似是而非的主观臆见。对中国人而言,日本就是这样一个国度,因其是近邻并且存在较长时间的历史交流而显得很熟悉,但同时又由于它无法解释的行动和举措而令人陌生。消除陌生的最好方式是努力接近它并追踪它的变迁,《近距离看日本》大概可以说是这样一种尝试。

        该书作者李萍在日本东京大学做过为期两年的博士后研究,专业方向为中日伦理思想比较,涉及的具体领域是企业伦理、公共伦理等。正因为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实际观察到的第一手材料,特别是十余年来的广泛阅读和深入思考,作者对日本社会结构、日本思想论争、日本现代发展趋势等话题都形成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一直以来,在中文世界中能够呈现给读者雅俗共赏的日本学方面的书籍非常不足。李萍女士凭着哲人般的洞察力,结合其在日本做博士后研究期间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以及其自身多年来筚路蓝缕的教学和研究心得,掇菁撷华,梳理一系列同样真实存在的事实和对这些事实的合理阐述,用平实的言语,为我们奉上了一朵朝华夕秀——《近距离看日本》。

        概言之,《近距离看日本》是一本雅俗共赏的著作。该书总体思想是:通过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日本独特性的剖析,汲取合理内核,扬弃其糟粕,以期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借鉴。作者将“社会”视为人群组合、互动所呈现出来的关系状态,分别从社会主体、社会结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四个板块对现代日本社会进行了多维度的解读。此书值得关注之处如下:第一,写作基本思路上,可谓是“纲举目张”。宏观的“纲”就是全书的两个基本预设,即纵向的研究是以今天的日本为重,辅之以对其历史的关注。从横向的国际比较来看,坚持现代日本仍然是二元性的结构。微观的“目”就是对“纲”的证明,是“纲”的血肉。比如,在有关“民族性问题”的论证中,作者基于“民族性是生成的、建构性的”这一预设为前提,在与美国民族性的比较中,得出“日本民族性的象征是天皇”这一结论。第二,谋篇布局上。全书搜集国内外关于日本研究方面的相关材料,以历史的眼光和横向国际比较的视野,来定位现代日本社会的“经纬度”。第三,论证方式上,哲理与案例同在、理性与感性共存。比如,在全书每一章的开篇部分,作者均为读者精心准备了两则案例。一来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引起读者的相关思考,二来可以为文中的论述做有力的论据支撑。

        “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作者通过大量引用国内外有关日本研究的文献,以其包容之心和对学术研究的热忱,期望营造建设性的学术对话和学术批判氛围,可谓是筚路蓝缕、苦心孤诣。然而,如此的“苦心孤诣”,或许会留下些许遗憾。对于没有哲学基础的读者而言,对于书中的某些观点,可能会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