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地铁10号线新江湾城站7号出口,突然几声巨响,黄烟滚滚,霎时间慌乱的人群纷纷从地铁口跑出……一会儿,警车、消防车、急救车、核化生侦测车、野战医疗车等军地救援力量先后抵达现场……
这是第二军医大学在上海市的组织协调下,针对该市遭受核化生(核辐射、化学、生物)恐怖袭击事件,展开医学救援的演习场景。
多方力量,展开协同救援
“报告指挥部,地铁站内有放射性污染。通过现场检测分析,确定放射性物质是碘-131。”由第二军医大学“三防”医学救援队与上海市民防局联合组成的侦检小组发回消息。“砰砰……”,“恐怖分子”在地铁站6号出口附近发动化学袭击,不少“行人”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此时,交警已控制现场所有路口,伤员陆续被送到检伤分类场。
“这是上海市首次大规模军地联合处置城市核化生事件的应急医学救援演习。”演习办公室负责人、该校“三防”医学救援队队长刘斌说,此次演习着重演练城市在遭受核化生连环恐怖袭击事件后,军地启动应急响应、调动处置力量和实施医学救援的程序、内容和方法。对于此次演习的目的,演习总指挥、该校校长孙颖浩告诉记者:“我们要在近似实战环境中,不断提高处置该类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
从难从严,演习亮点纷呈
“已确认白烟是化学战剂沙林毒气,快给伤员注射抗神经性毒剂急救注射液。”专科手术队接到命令后,迅速对“伤员”实施专业处置,在第一时间抢救生命。
“演习就要突出实战性、针对性、前瞻性,”演习副总指挥、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王延军说,“要立足困难复杂条件设置训练科目,检验新装备、新技术,切实提高实战保障能力。”
“蓝色代表核伤员,黑色代表生物伤员,黄色代表化学伤员。”参演成员、该系统开发者刘晓荣教授介绍伤员身上的颜色标识,“只要一扫标识上的条形码或佩戴的电子腕带,就能知道伤员处置、分类及后送信息,而且数据实时更新,并自动传送至指挥部。”
接轨国际,演习成果丰硕
核化生恐怖袭击不仅手段残忍、行动诡秘,而且后果惨烈。放眼全球,各国都非常重视核化生反恐医学救援力量的建设。在演习现场,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说,维护城市安全,加强城市突发事件应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具有很强的紧迫性。
记者发现,参演各方在明确了联合运用救援力量的原则后,现场救援的具体行动变得更加流畅。
当演习完毕,演习领导组组长、该校政委陈锦华总结概括道:“这次演习不仅课题新颖,而且真枪实战,全员实装、全要素全流程演练,它的成果对未来军地联合处置核化生恐怖袭击事件的医学救援提供了重要借鉴。”(本报通讯员 肖鑫 俞治 王泽锋 本报记者 曹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