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4月16日 星期三

    区域史与地方文化

    从三亚水南村历史变迁看中原文化在海南的流播

    黄守红 《 光明日报 》( 2014年04月16日   14 版)

        海南文化是中华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海南文化的形成史,既是一部中原文化进入海南实现区域化的历史,也是一部地方文化吸收同化中原文化并反哺中原文化的历史,更是一部多元文化体系相互渗透融合的历史。历史上中原文化进入海南,可以分为零星进入、自发进入和自觉进入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造成的影响和效果各不相同。而三亚水南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伏波将军路博德受武帝之命,平定百越、南海后,在海南设珠崖、儋耳两郡,在三亚置临振县,县治就选址在“龙盘鳌居”的水南村。水南村在两千多年前就见证了中原文化进入海南的开端。

     

        汉晋以来,各地的汉族百姓不断进入海岛。苏轼在《伏波将军庙碑记》中记载:“自汉末至五代,中原避乱之人,多家于此”;邱濬在《南溟奇甸赋》中也说:“魏晋以来,中原多故,衣冠之族,或宦或商,或迁或戍,纷纷日来,聚庐托处”。他们带来的先进的中原文化,逐渐与本土黎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梁朝时期,统治者在海南重置珠崖郡,中原文化对海南的影响日渐加深。

     

        隋朝时期,谯国冼夫人征抚海南,奏请在海南建立了崖州,临振县纳入崖州管辖。自此,冼夫人及其后代便相袭在作为临振县治的水南村开府设帐,安民兴业。隋大业六年(610年),以临振县改置临振郡(郡治仍在水南村),冼夫人获称“郡主冼太夫人”。自隋至唐,冼夫人后代一直依托皇朝赐封的水南村郡治地,对海南南部进行管理和开拓。

     

     

        唐宋时期,中原文化相当程度上是随着贬谪和流放的士人传到海南,并在此开花结果。唐代,罪臣们被流放到距离文化中心遥远的海南,这些被贬谪的官宦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失去了在庙堂的话语权后,他们就把传承文化当作自己的人生抱负与精神依托,在偏远的海岛上传道授业解惑,客观上极大促进了海南文化的发展。也正是这些被流放者本身的政治文化光环,对于海岛居民颇具吸引力,加之千百年来中原文化零星进入的历史基础,海岛居民对于中原文化心存向往,他们努力学习被流放者所带来的先进中原文化并且取得成效。

     

        自唐至宋、元年间,因遭朝廷贬谪、流放到三亚的贤相名臣、流寓名士有20多名,大都寓居在水南村。例如因反对武则天失败而遭贬的初唐宰相韩瑗,晚唐时期的宰相李德裕,曾监修国史的北宋宰相丁谓,《旧五代史》编者、宰相卢多逊,荐举岳飞为抗金统帅、反对投降而与秦桧不屈抗争的南宋宰相赵鼎,冒死向宋高宗上书的爱国名臣胡铨,元代著名诗人王仕熙等。

     

        卢多逊在水南村3年间,与士民密切相处,感情深厚。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水南村》二首:“珠崖风景水南村,山下人家林下门。鹦鹉巢时椰结子,鹧鸪啼处竹生孙。鱼盐家给无墟市,禾黍年登有酒樽。远客仗藜来往熟,却疑身世在桃源”;“一簇晴岚接海霞,水南风景最堪夸。上篱薯蓣春添蔓,绕屋槟榔夏放花。狞犬入山多豕鹿,小舟横港足鱼虾。谁知绝岛穷荒地,犹有幽人学士家”。他在水南村推广儒学教化,传播中原文化,为海南发展作出了贡献。胡铨在水南村寄居长达8年之久,《崖州志》记载:胡铨谪居崖州时,缘结乡民,兴建学堂,亲自执教,“日以训传经书为事”,“黎酋纷纷遣子入学”,为黎汉民族培养了大批学子。

     

        值得一提的是,水南村作为中原文化自发进入海南的容纳者,还曾迎来两位特殊的居民——鉴真和黄道婆。唐天宝七年(748年),鉴真第五次东渡传教,遇海难漂泊崖州湾。船上经书、佛幡、衣物尽湿。鉴真一行登岸后,便将物品搬上大坡就近晾晒。后人将此地称为“晒经坡”,以示纪念。其时振州别驾冯崇债亲率四百甲兵,将鉴真一行迎至水南村的太守衙。鉴真在此休整一年,并主持修建了大云寺,设坛传经布道,水南村因之成为海南历史上早期佛教文化鼎盛之地。宋末,黄道婆自松江府乌泥泾流落崖州,寓居水南村四十年,潜心学习棉纺技艺,后来为棉纺技艺和工具的创新作出重要贡献。

     

     

        明代,统治者渐渐改变了态度和做法,海南不再被作为流放地。明太祖朱元璋非常重视海南,称之为“南溟奇甸”,在海南兴办学校,提高教育质量,不仅使本地学子翕然风从,还吸引了不少外省学子前来就学。中原文化大规模、系统地进入海南,海南主流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同质性趋于明显,同时也逐步形成海南儒学的独特品格,并反哺中原文化。至此,海南文化最终成形并大放异彩。明代海南出现了薛远、邢宥、丘濬、海瑞、钟芳、廖纪等一大批代表人物,并赢得了“滨海邹鲁”的美誉。一直见证着、包容着中原文化传播的水南村,此时成为了海南文化自觉融入中原文化的倡导者。水南村人钟芳字仲实,号筠溪,是明代著名的学者、政治家,他“上继文庄(丘濬),下启忠介(海瑞)”,被尊称为“岭南巨儒”。著有《春秋集要》《学易疑义》《筠溪先生诗文集》《少学广义》《崖州志略》等著作。他提出“知行本自合一,知以利行,行以践知”的哲学观点,连王阳明都对其欣赏有加。

     

        苏东坡流放海南时曾写道“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水南村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原文化在海南的传播史,也是一部海南文化形成、发展与反哺中原的历史。海南文化的实质,就是中原文化的不断引入与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将中华文化的普遍性与本区域的特殊地理环境和历史际遇相结合而显示出文化领域的海南特色。

     

        (作者单位:三亚学院琼学研究中心)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