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办教育大发展的春天是否可以期待?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积极探索运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推动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由此看来,长久以来民办教育在夹缝中生存的状况将有所改观。究竟该通过何种方式吸引民间资本投入教育,民办教育的活力又如何激发……本期我们邀请来自民办教育相对活跃的浙江省的民办教育界人士共同探讨。
从1984年浙江省安吉县公办学校教师汤有祥在自留地上创办起新中国第一所私立高中,浙江的民办教育已走过三十个年头。
作为全国唯一的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浙江的民办教育起步早、发展快、规模大、形式多,一直被视为全国民办教育的风向标。浙江民办教育目前生存状况如何?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部分民办学校。
由“零”壮大的民办教育
若不是自办学校,汤有祥现在应该是一名公办学校的退休教师,正领着退休金颐养天年——他创办的浙江省安吉县上墅私立高中今年恰好是而立之年,回顾30年的风雨,汤有祥感慨万千。
1984年中考,安吉县只有15%的毕业生能上高中,大批学生流落社会。学生的求学渴望和家长的苦苦哀求,让汤有祥动了心,他毅然向县里申请创办私立中学,不久竟得到批准。当年9月,一个由60名中考落榜生组成的农职班在安吉县上墅乡正式开学,校舍是租用的几间旧厂房。一年后,汤有祥拿出所有积蓄,多方借债集资,在自留地上建起一幢三层的教学楼。
学校创办初期,因国家没有民办教育的政策,汤有祥备受困扰。不能直接到学校招生,他骑着破自行车,一个个村庄、一户户人家地去招。因为有需求、有市场,更遇上国家倡导发展民办教育事业的大好时机,如今学校师生已达6000余人,30年中,共培养出两万多名学生。
相比较汤有祥,永康市古丽中学校长姚恒国创办学校迟了十多年,却有着相似的经历。从1997年在华溪江畔创办学校时,仅5个班236名学生,如今规模已达7000多名学生。甘苦自知。
令人欣喜的是,像上墅私立高中、古丽中学等不少民办学校在渡过生存危机后,利用体制优势、管理优势,逐步成为当地优质教育、特色教育的代表。
浙江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华教授说:“随着民办教育的深入发展,大多数学校由原来的规模化发展、粗放式管理,开始向内涵化发展、优质化管理转变,成为教育事业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据《2012年浙江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2年,浙江省共有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高校13所,独立学院22所,普通高中164所,中等职业学校101所,普通初中211所,普通小学197所,幼儿园7466所。全省各级各类民办学校专任教师总数12.21万人。
民办教育的破冰改革
2010年,浙江省被确立为全国唯一的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意味着浙江必须承担起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探路的职责。
温州市地处浙江东南部,人多地少,经济发展不平衡,特殊的地理、历史和人口等原因,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温州教育事业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后,温州诞生了经济发展的“温州模式”,也催生了教育体制改革,走出了一条政府为主、全社会办教育的发展路子,民办教育得到蓬勃发展,也促进了温州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百姓的就学需求。
但与之共存的是,由于存在相当多的政策障碍,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受到挤压。在法人属性错乱、教师队伍建设、公共政策扶持、民办学校产权属性、管理体制改革上等诸多方面存在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当前全国民办教育的通病。
2011年,浙江温州率先试水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被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誉为民办教育改革的“小岗村”。
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的性质是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但实际上,这与不少民办学校举办者的诉求有冲突。尴尬的身份,让民资对教育领域望而却步。
温州决定从明晰民办学校的身份入手,对学校按照营利性和非营利性进行分类管理。另外,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从2011学年起,温州市财政除了每年安排3000万元作为民办教育专项奖补资金外,还以生均教育事业费为基准,建立政府向基础教育民办学校购买服务的经费投入制度。
2011年,温州市一次性推出包括9个配套实施办法的新政后,许多民办学校校长和教师发出呼唤:期待春天,盼望花开。2012年,温州的配套文件已经从“1+9”升级至“1+14”。2013年,温州民办教育综合改革又出新举措,当地一所办学不足20年的民办高中浙鳌高级中学,正式托管了办学70多年的公办高中平阳县第二高级中学。这在浙江省尚属首例,为今后委托管理办学提供了一个样本。
2013年9月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意见》正式出台。两天后,作为《意见》的配套文件,《支持市县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由浙江省财政厅印发各地。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监事会副主席、浙江省教育厅原副厅长黄新茂评价说:“这两个文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标志着这项引人注目的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开始进入由新政推动的新阶段。值得好好研究。”
但专家同时坦言:“我国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十年,许多法定的扶持政策至今无法落地,浙江一些地区的民办教育,仍然困境重重,对民办教育仍存在无视乃至歧视。”
曾参与起草《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毛昭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民办学校在国家教育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改革的进程中要着重于“促进”,关键要清理并纠正对民办教育的各类歧视政策,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并且不断完善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
从招生风波看发展方向
记者在采访中,一些民办学校的校长坦言,当前主要面临生源困境。一方面,随着学龄人数下降,出现招生不足现象;另一方面义务教育阶段学费免除,民办学校生源更少。
同时,民办学校往往学费较高,普通家庭较难承受,一些学校就主动采取学费减免、发放高额奖学金等措施吸引优质生源,但由于近年来公办学校的招生优势愈加凸显,导致民办学校处于弱势边缘地位,许多学校只能降分录取,一些学校依靠跨区域招生。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学校扩张和生源减少的背景下,每年的招生季,公办与民办学校之间硝烟四起,不乏众多为抢夺生源发生的激烈事件,甚至这种生源竞争已波及每个毕业班的教师,老师办公室门口堵满各种招生人员……前些年还兴起一种手段,给学校和教师提成,让他们帮着招学生,圈子内称“抢猪崽”。
因为恶意竞争,学校间互相攀比提成金额。记者曾经在浙江衢州市常山县、开化县的一些乡镇中学亲眼看见这一乱象。
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方天禄坦言,近年来,由于民办学校大规模跨区域招生,对一些地区的教育协调发展和招生秩序造成很大冲击,频频出现争抢生源的事件。
方天禄说,生源减少,民办教育尤其是民办高中教育的办学生源空间也在缩小,个别地方缺少宏观规划,导致一些民办学校规模过大。有些县的民办学校规模甚至超过一两万人,当地生源有限,只能依赖跨地域招生。无序地争抢生源,自成必然。
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认为,新的历史时期,浙江省的民办教育应当从原来的数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走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发展道路,需要转型升级。
记者在调查中看到,确实存在着一些民办教育者素质偏低,过多注重经济效益,我们的时代,我们的未来,需要有识、有志、有能,真正有社会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者投入教育的百年大计。(本报特约记者 朱海洋 本报记者 严红枫 叶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