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际社会给予高度评价、高度关注。“中国奇迹”的背后,有什么独特的理论支撑、理论创造?对思想理论界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时代课题。
《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一书,通过作者玛雅与林毅夫、金一南、胡鞍钢、罗援、张维为等15位专家学者的对话,站在“中国立场”“中国视角”上,从不同角度探讨总结了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经验,对“中国为什么能”这一叩问做出了鲜明而响亮的回答。
这些年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陷入了经济社会问题不断的困境,一些照搬西方制度的发展中国家陷入社会动荡之中不能自拔,这无疑与中国蒸蒸日上的发展局面形成了鲜明对照。孰好孰坏,事实就摆在那里。然而,一些人对此视而不见,仍然戴着有色眼镜,认为西方的理论就是“真经”,放到中国马上就“灵”。
《道路自信》一书,对这种思想倾向给予了有力回击。林毅夫、张维为、朱云汉等从自身经历和思想转变历程出发,告诉读者必须慎重对待西方价值观和西方理论。比如,张维为指出,起源于“民主典范”国家的金融海啸比亚洲金融危机严重无数倍,但美国这么“优越”的民主制度竟然对金融危机毫无察觉,对金融危机处理不当之处更是比比皆是,可见西方民主制度的问题不少。
有一些人认为中国取得的成就是由于向西方学习、与西方道路“接轨”才实现的,还有人认为西方模式代表了人类文明的主流,中国要做的无非是全面复制西方模式。但《道路自信》一书坚持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中国道路的独特性和巨大优势。
许多人之所以把西方理论奉为圭臬,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西方有一套成熟的话语系统,大本子洋洋洒洒摆在那里,怎么说都有理。应当承认,与中国的发展成就相比,中国话语的力量还远远没有跟上,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话语体系来解读中国道路。
《道路自信》一书指出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上长期保持领先,把自己的政治、经济模式和价值观推向绝对,构建话语优势,以“普世”的面貌不遗余力地向全世界进行推销。西方掌控着国际话语权,又用“普世价值”维护其话语霸权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即便伊拉克战争和“颜色革命”把一些国家搞得政局动荡、社会混乱、民生困顿,西方国家也不用道歉,更无须负责。相反,中国即使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用它们的“普世价值”尺度来衡量,中国还是会被西方贴上“缺少合法性”“专制”的标签。因此,不打破西方话语霸权,不破除对西方话语的盲目崇拜,就还会有人想用西方那一套理论把中国导入陷阱,把我们的优势消耗殆尽。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近些年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对其经济政治制度进行反思,而中国走出的这条成功而独特的道路,也远远超出了西方话语的诠释能力。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所取得的成就,进一步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也使我们有底气、有信心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不断升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的认识。《道路自信》一书为解读中国道路、总结中国经验,推动建立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做了积极探索。这也再一次提醒我们,要牢牢立足中国实践,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敢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思维活动,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