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4月14日 星期一

    武汉:3亿元投入 4年就“瘫痪”

    公共自行车项目缘何陷困窘?

    徐海波 李劲峰 《 光明日报 》( 2014年04月14日   05 版)

    “争着租车”到“排队退卡”

     

        记者3月和4月在武汉街头随机探访发现,许多用于管理公共自行车的站点岗亭都无人值守,或者改为卖报售烟的商摊,停车棚成为汽车停靠点,智能租车系统也无法使用,即使有几辆自行车孤零零地散落,也多是“缺胳膊少腿”的破车。

     

        在江汉区香港路一个站点,虽摆放着10辆自行车,但被铁链锁住,没有管理员,市民只能“望车兴叹”。永清街解放公园门外人流滚滚,此处的公共自行车站点则干脆成为一个报刊杂货摊。摊主表示,这个站点是他花钱租下的,租车维护肯定不如摆摊赚钱,“早就没有自行车租了”。

     

        江岸区城管中队专门开设了“退卡办公室”,狭小的办公室被退卡市民挤满,他们填写的退卡原因大多是“使用不便、借不到车”。

     

        而公共自行车启动之初却是另一番景象。2009年,武汉开始在全市密集建设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市民可在所有站点免费租用自行车,买菜、出行、逛公园更方便,“满街都是自行车”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首批2万辆公共自行车一推出就被热捧,每天一大早就被“一抢而空”。最高峰时,建有上千个站点,近10万辆自行车,近100万人办理租车卡。

     

    市民不满,企业却赚钱

     

        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采取“政府主导扶持,企业投资运营”的模式,由企业出资建设站亭配置车辆,政府免费出让广告资源作为投入。这一项目曾引来众多商家的争抢,鑫飞达、中正通、龙骑天际等三家企业最终“脱颖而出”。其中,鑫飞达拿下除青山区外的所有主城区运营权,几乎垄断了武汉市场。

     

        为此,武汉城管部门免费批给鑫飞达20多块户外大屏和全部站点广告牌,折算投入约每年5000万元,从2009年至今,共计2.5亿元,此外还累计给予约5000万元项目补贴。仅鑫飞达一家的项目,武汉市投入超过3亿元。

     

        鑫飞达集团副总经理郑世举说,由于管理维护成本高,广告收益不理想,企业每年亏损近2000万元,“现已无力继续,面临瘫痪,我们也没办法。”但武汉市城管委表示,政府投入广告资源和各项补贴,足以确保项目正常运行。一位业内人士给记者算了笔经济账:平均一个站点前期基建等投入在10万元左右,但鑫飞达每年将上千个站点广告打包出售收入1600多万元;20多块大屏大约能收入3000万元,“这些政府转让的收入足以维持项目运行,还能为企业带来利润”。

     

        除广告收入外,站点岗亭出租与办卡押金也是企业的利润点。据鑫飞达集团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公司半数岗亭已出租,租金在800元到3000元不等,每年收入数百万元。同时,80万持卡用户每张卡有300元押金,共2亿多元的存量资金也有一笔不菲的收入。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鑫飞达在取得自行车项目后,心思就不在自行车经营服务上,转而投向房地产、广告传媒等领域,实际并没有大幅亏损,反而利润可观,还在市内中心地段购买了整层写字楼。“政府投钱了,民生工程却烂尾了,但运营企业赚钱了。”

     

    民生工程何时能真正为民?

     

        专家认为,目前国内公共自行车运营中,主要以杭州、太原等地的“政府投入+国企运营”模式为主,以“政府引导+民企运营”模式为代表的“武汉模式”,虽能有效减轻项目建设前期财政投入压力,但对企业运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决策前,应做好科学性和可行性研究。

     

        武汉城市交通管理研究所所长胡润州说,发展公共自行车,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少碳排放,引导市民养成绿色健康出行习惯。但由于项目交给民营企业运营,致使公益性无法保障,运营企业重逐利轻服务,一门心思扑在赚钱上,再以“投入不足”为由向政府索要更多投入,拿不到就“拍屁股走人”。

     

        记者调查发现,鑫飞达运营的公共自行车项目具体财务情况,连主管部门都说不清;当大量站点被用于外包经营时,政府既缺乏制约措施,对其经营状况也不掌握。两年前,就屡屡有媒体曝光自行车站点“太多坏车”“无车可租”等问题,但相关部门未采取措施督促企业整改,或中止合同停止投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乔新生教授认为,对于民生工程,要超越“漂亮”的数据,关注市民的真正满意度。

     

        (据新华社武汉4月13日电 “新华视点”记者徐海波、李劲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