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4月14日 星期一

    让百姓既有钱又有闲

    ——厦门海沧区绘就“百姓富生态美”之画卷

    马跃华 林广明 《 光明日报 》( 2014年04月14日   04 版)
    厦门市海沧区一角。资料照片

        来到厦门海沧,耳之所闻、目之所及的事,都关乎生态。“我们已经拿下了福建省造林绿化‘四连冠’,最近正在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生态让海沧看起来像是一幅画,这些是海沧人为这幅美丽画卷所做的“旁白”。

     

        海沧去年跻身全国百强区第20名,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福建省“八连冠”。数字动人,心情愉悦,海沧人更喜欢用“怡然自得”来形容。这份愉悦,是因为他们从生态里看到了生活更美好的一面:不光赚钱乐呵,享受高质量的生活也很乐呵,能从生态里赚钱更乐呵。

     

    从一片森林到城在林中

     

        头顶福建省造林绿化“四连冠”的海沧,最骄傲的是造林绿化已经从山上走到了山下,走到了路边,走到了百姓家门口。

     

        在海沧区看来,造林绿化好比“绿色银行”,种树就是存钱。造林越多,老百姓享受到的“绿色福利”就越高。于是,“绿色银行”开在了房前屋后的每个角落。

     

        在今年海沧区的造林绿化行动中,厦门市委常委、海沧区委书记郑云峰来到东孚镇过坂村一户村民家旁边的荒地上,与村民一道,拿起工具,清理地上的枯枝杂叶,然后小心翼翼地为新树苗培土。

     

        “绿色福利”就是这样在点滴之中走入百姓心里。原来只是把绿化带搞漂亮,可是群众却想把它变成公园。从海沧湾公园等大型公园到古榕树公园等社区小公园,海沧群众步行15分钟就能享受到“绿色福利”。

     

        群策群力下,海沧,从山边到路边、从路边到水边、从水边到界边,一条条绿带蜿蜒延伸,一片片绿林拔地而起。繁密的乔木、灌木,成片的林海为居民带来丰富的“氧离子”。海沧已然是城在林中。

     

    从“静水一潭”到“清流奔涌”

     

        “半城湖海半城绿”,从人们对海沧的概括中,不难看出水与海沧的关系。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早已习惯了这静静的湖水、海水,并没有从水里看出“端倪”。当海沧吹起生态的号角时,这水也变得“不平静”了。

     

        水本来可以让景更美,没想到,景却因水而变了“味”。湖水流动慢,天气晴热的时候,水质富营养化,湖中生长海藻,湖水气味难闻。找到症结的海沧,在内湖与海之间架了一座“桥”,让内湖水与海水能够自然交换。

     

        从此,水,成为海沧不可或缺的风景。

     

        水还是海沧灵动的“音符”,从城区到农村,水的“走势”讲究清。如今,对水源地的生态保护,形成林水相依、山水辉映的滨水绿地生态文明体系;今年投入8100万元对27个村庄进行水资源综合治理,将对62个村庄进行全面治理,实施控源截污、清淤贯通、生态修复、水质提升等工程,建设生态湿地、生态河岸……

     

        单是一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就让海沧群众合不拢嘴。农村污水排放一直是个难题,海沧通过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池,让房前屋后的臭水沟“销声匿迹”,使污水变成了潺潺清流。

     

    从“腰缠万贯”到“信步闲庭”

     

        去年,海沧区人均GDP、人均工业产值、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在福建省排名都是第一。

     

        口袋“鼓”起来了,心里还有何关乎自己命运的大事呢?“养生”,是的,这个时髦的词儿,对海沧人来说,并不陌生。

     

        从去年到现在,海沧有个环保话题在群众中越谈越热。那就是公共自行车。海沧区在厦门市率先建成投用了首个公共自行车系统,理由很简单,提倡绿色出行,培养群众的环保节能绿色理念。

     

        配套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绿道规划总长242公里,已完成建设87公里,目前这条绿道正在往“大西山公园”延伸。消息一出,很多海沧人抱以期待,因为那里就是天然加人工微雕的生态圈。

     

        “大西山公园”只待人来揭开“庐山真面目”,其实,它已经成熟了。“大西山公园”并不是一个公园,它是由西山、杨厝、西塘、赤土、刘营等村庄“串联”起来的。这几个村庄“代号”分别为美丽西山、流水人家、西塘湿地、赤土家园、流连忘返。

     

        走进赤土村,一条环形道路将村庄与农田自然隔开,这片肥沃的农田可供市民游客选择自己喜欢的蔬菜水果耕种;走进杨厝,村民们自发扮靓房前屋后,打响“流水人家”品牌……不管是置身其中还是即将骑行而来,不管是享受生态还是我“造”生态,海沧人欣然而行。(本报记者 马跃华 本报通讯员 林广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