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能拥有优质医疗资源,民营医院即使进入了医保结算,大多数普通患者也依然可能过其门而不入,还是选择他们心目中的“大医院”。这样的现实,在短期内并不容易得到改变。
4月9日,三部委联合发出《关于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有关问题的通知》,坊间称之“为民营医院‘松绑’”。笔者认为,这个举措可以看作是整个新一轮医改组合拳中的一招,而其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效果,未必会那么直接,更不大可能立竿见影。
从表面上看,民营医院收费自主定价,有利于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民营医院多了,可分流拥挤在大医院里的患者,从而部分达到纾困的功效。但现实情况并不这么乐观。
事实上,当前很多民营医院的医疗收费标准要低于公立医院,即使如此,对它们来说,仍然是“求”患者就医而不得,境况不佳。根据卫计委最新统计,截至2013年10月,全国范围内,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的数量比为13440:10877,基本相当。然而,诊疗人次比却是19.7亿:2.2亿,公立医院足足是民营医院的近九倍。诊疗人次占比不高,决定了民营医院现阶段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影响力有限。
如果身边多开了一家民营医院,你真的会去么?未必。据统计,全国1.3万家公立医院,2013年1月至11月共诊疗病人21.7亿人次,而同期92.2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病人不过是37.9亿人次。人们对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尚且如此,更何况大规模民营医院。尽管人们对基层医疗单位、民营医院的印象并不一定正确,但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人们的就医去向。
如今很多百姓的“看病难”,是因为即使患的并非疑难杂症,也还是“甘愿”跋山涉水拥挤在大城市的名医院,而不愿意在身边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就诊。何以如此?很简单,好设备特别是好大夫等优质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的“好医院”。
这种情况对民营医院来说,也一样适用。可以想见,如果不能拥有优质医疗资源,民营医院即使进入了医保结算,大多数普通患者也依然可能过其门而不入,还是选择他们心目中的“大医院”。这样的现实,在短期内并不容易得到改变。
这种情况就造成了当前的公立医院,尤其是人们心目中的“好医院”,往往“两线作战”——一线,是面对普通人群的基本医疗服务,此为立院之本;另一线,是面对特定人群的高端医疗服务,收入丰厚,是其生存之道。在同一家医院,这两线往往纠缠在一起,从而成为“看病贵”的背后推手,而后者又常常侵占了前者本就捉襟见肘的医疗资源,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看病难”。
医疗服务自主定价,正是让民营医院面对公立医院时,能扬长避短、开拓高端医疗服务领域,实现差异化竞争。这将有助于公立医院改革,促进其心无旁骛,回归“公立”初衷,踏踏实实“保基本”,从而理顺资源配置,让老百姓能真正享受到实惠。当然,民营医院如果真的能就此在基本医疗服务领域与公立医院展开良性竞争,百姓自然乐见其成。
(相关报道见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