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4月12日 星期六

    一座书屋一片天

    ——记金兴安创建安徽省定远县蒋集镇作家书屋

    作者:李苑 《光明日报》( 2014年04月12日 04版)
    金兴安在书屋整理书架。资料照片

        偏远的小镇颁发读书奖了。3月中旬,首届“作家书屋农民读书奖”颁奖典礼在安徽省定远县蒋集镇作家书屋里举办。“农民读书组织奖”和“农民读书奖”的获奖者们欣喜地从金兴安手中接过证书,他们中有致富先进的村民,也有组织农民读书的带头人。颁奖者是作家书屋的创建人,金兴安。说起金兴安和作家书屋的故事,当地几乎无人不知。

        1960年闹饥荒,刚上小学二年级的金兴安,父母双亡。那些正在饥饿线上艰难挣扎的乡亲们纷纷伸出援手,金兴安吃着百家饭、穿着百家衣艰辛成长,后来成为安徽出版集团的编审。报答乡恩,是他多年的心愿。

        2004年,金兴安突然想到,故乡蒋集镇地处三县交界,偏僻落后,全镇近4万人口,却连一家书店也没有,中小学生几乎没有课外读物,外出打工的青年由于没有文化经常碰壁。作为一名文化人,他没有多少财物能给乡亲们,也没有能力招商引资,“那就把我的书送到老乡手里吧”,金兴安想。

        带着几万元的稿费、奖金和3000多册藏书,金兴安来到蒋集镇,准备为乡亲们建一个农家书屋。在当地政府的协助下,书屋的地址选在了蒋集中学旁的菜地上,教师们常年吃的菜就出自这块地。本以为教师们会为难,没想到,听说要盖书屋,他们二话不说就去地里把菜铲了。这个举动更加坚定了金兴安的想法,故乡的人们迫切需要文化支持。

        此后的一年多,从设计、配书,到买一块砖、一块瓦、一袋水泥,金兴安处处精打细算。不论严寒酷暑,家人从不问他的去处,因为他一定在往返合肥、滁州、定远、蒋集的路上。

        2005年10月28日,当三间青瓦徽派建筑的作家书屋开放了,寂静的蒋集沸腾了。街道两旁张灯结彩,爆竹阵阵,镇子上的人们成群结队,涌向书屋。从此,学生们成了这里的常客。2005年,蒋集中学考入示范中学的人数仅21人,2013年增加到98人,总成绩已达到全县同类学校最好的水平,先后有多名学生考入了清华、北大、山东大学等名校。

        书屋开放没多久,金兴安就发现,来看书的学生很多,农民却越来越少。原来三间书屋面积不大,还摆满了书柜,经常被老师和学生挤得满满的,农民们本就兴致不高,挤不进去就扭头走了。金兴安看着,心里着急,思前想后,他打定主意再盖3间农民阅览室。

        3间敞亮还带走廊的农民阅览室盖起来了,农民们终于有了学习的地方。金巷村的金其如是个养猪专业户,以前母猪产仔时总是要死几头,让他烦恼不已。“去书屋看看吧”,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金其如去书屋找到了《现代养猪技术问答》,一学才知道,母猪产前一定要限量喂养,否则就要死胎。各种问题都从书里找到了答案,金其如也发展到拥有400多头母猪、仔猪、肥猪的养猪大户。不仅是金其如,种葡萄的蒋华社、种水稻的熊成爱、养鱼的熊传运,书屋里的读书人多了,发家致富的身影也多了。如今,村民们尝到读书的甜头,看风水、算命、打麻将的人少了,读书的人多了,村里的风气为之一新。

        在葱翠竹木掩映下的作家书屋,已经走过10年历程。四万多册藏书散发出的文化馨香,让蒋集镇这个偏远乡村的面貌焕然一新。这里流传着一句话,“一座书屋一片天”,这是人们由衷的礼赞。(本报记者 李 苑)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