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4月12日 星期六

    声 音

    如此“共享”不妥

    作者:曹保明 《光明日报》( 2014年04月12日 09版)

        面对传统村落迅速消失的现状,为了留住蕴含其中的传统文化,建“村落博物馆”成为一种留住文化的方法。即搜集整理一些本村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比如历史人物、民间故事、老手艺、老工具、老作坊文化之类的,再在村中选一座有代表性的老屋子,将这些文化展示起来,形成“铁匠屯”“油坊村”“木匠铺堡子”等等,本乡本土的人走进村落博物馆,记忆就被激活了,“乡愁”被留住了;外乡人则可通过这些展示,领略到这个村落的历史、文化、民俗、技艺,感受到村落曾经的“气息”。这真是一个挺好的办法。

        但有些村落博物馆变味了。这些村子不去深入挖掘本村的文化遗产,而是到邻村去拍照或复制一批别人家的“遗产”,拿回来,摆在自己村的老屋子里,还辩称这是“资源共享”。

        我认为,所谓“文化共享”“资源共享”,共享的应是大众化的文化资源或传统资源,或一个相近地区的有自然、文化、历史联系的文化存在。然而就村落文化来讲,每一个村落是不一样的,越源于村落本身、越具有个性的文化,才越具有价值。

        由此可见,面对城镇化日益加快的局势,面对传统村落迅速消亡的现实,我们的首要工作应该是把本村落的传统文化搜集、记录下来,把一些老物件保留下来,而不是把别村的文化拿到自家来。否则,一味地拿来主义,可能会渐渐忽视了对本地、本土文化的抢救、挖掘,就会出现一些“假”村落文化,留住乡愁就会误入歧途。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