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4月9日电(记者梁捷)中国消费者协会9日在京发布消费警示,提醒消费者,一些社交软件、搜索引擎、恶意浏览器插件、输入法软件、网络购物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等在给用户提供使用过程中大量扫描、收集个人信息,并不当使用或非法利用这些信息。消费者要加强网络个人信息保护,做好自己的安全卫士。
消费警示提示消费者:
●不要浏览不正规网站、论坛,适时更新防病毒软件,定期扫描,防范木马病毒及恶意“后门”程序,防止网络黑客窃取个人信息和数据;
●在注册网站、论坛登录账号时,要做到“有限提供”,不随意登记身份信息,特别是在登录社交网络和聊天工具时,不要轻易填写详细资料;
●分级管理个人密码,密码设置务求多变,要为不同类型、不同用途的个人账号设置不同密码,对于一些涉及金融消费的重要账号,要通过绑定个人电子邮箱或手机号、加装数字证书或申请U盾、定期修改密码等多重保护措施,加强对账号的自我维护和管理;
●安装使用正版软件,设置软件正当权限,不要下载来历不明的软件程序,如需下载免费软件时,尽量通过官方网站,同时用防病毒软件对下载过程进行监控;
●在公共场所不需要使用WiFi网络时,要及时关闭无线数据功能;
●不要随意处置含有个人信息的快递单据、交通票证和电子数据等,要对个人信息妥善处置,对相关证据尽可能收集并保留好,以备事后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