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南宁4月9日电(记者刘昆)本报4月8日4版发表长篇调查报道《留住巴马》,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们以各种方式参与讨论,表达对当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强烈关注,推动“美丽中国”由梦想变为现实。
报道发表后,全国100多家新闻网站和商业资讯网站大量转载,截至记者发稿时,仅在凤凰网上就有43430人参与互动,留下评论1299条,腾讯网评论则超过1500条。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强调:生态环保是巴马的生命。要以这种新的导向,使当地干部保持一种平常心来谋篇布局,科学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巴马发展有何新思路、新动向?我们关注此文,关注巴马,关注广西的健康发展。
湖南省邵阳市网友“xiaoyan5728”说:“三年前我去过巴马,感觉那里山清水秀,就是游人太多,好好的村庄开始大量兴建楼房,当时心里就感觉以后的巴马可能会面目全非。”
云南省社科联主席范建华研究员读完报道后给记者打来电话说,《留住巴马》提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命题。留住巴马,留住的是一种美好的存在,一种人与环境、人与自己内心的和谐,一种清静、淡雅、恬静的有远见的生活方式。这些,弥足珍贵。
如何将巴马留住?本报报道提出:“不打扰或者少打扰,就是最好的保护。”来自江西南昌的刘女士对此深表认同。她说,来到巴马,就要把巴马当作自己的家园一样呵护,尽量少去惊扰。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一位老师给记者发来短信说,将《留住巴马》连读了三遍,读后有一种要去“保护巴马”的冲动……每个人都为建设身边的环境尽心尽力,“美丽中国”才能不是梦。
一位上海的网友留言说,眼下正有越来越多的地方申报长寿之乡。申报不易,保护更难。像巴马这样,要保护长寿之乡的美誉,需要地方政府转变发展观念,加强业态监管,绝对不能走发展—破坏—污染—治理—再破坏—更污染—没法治理的老路。同时,还需要当地民众自身主动作为,保护当地的原生态文化。
河池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翟红玲跟记者通电话时说,正如《留住巴马》提到的,从自治区到河池市、巴马县,各级党委政府,对如何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已有清醒的认识,并正在采取务实的行动。主流媒体建设性的报道,是地方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