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4月09日 星期三

    江苏师范大学:在融合中求发展

    郑晋鸣 刘煜 《 光明日报 》( 2014年04月09日   04 版)

        师范大学要不要转型,如何转型?这是摆在所有师范类高校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在江苏师范大学看来,随着非师范专业增多,师范生比例下降,转型发展迫在眉睫。3年来,凭借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融合发展,该校不仅师范教育成效显著,而且非师范教育也成果频出,一举拿下神经语言学、激光工程与技术、化学生物学和统计学四个省级优势学科。

     

        “‘融合’,首先是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办学理念的融合。我们认为,无论是师范教育还是非师范教育,都要做到精益求精,对学生负责,不能浪费教育资源和学生的青春。其次,是两者间的交叉发展,做到师范与非师范既有区别,又能相互吸收借鉴。”江苏师大校长任平说。

     

    不爱学生,无以为师

     

        3年前,一场教师教育改革在江苏师大拉开序幕。学校正式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整合分散在学校不同单位的教师教育资源,成立卓越人才培养强化部和教育学部。

     

        经过调查,该校发现,师范教育存在职业理念教育缺乏、素质教育缺乏、成为教师后缺乏工作引导等问题,导致不少师范生从教后,仅把教书育人看成一份“讨饭吃”的工具。为此,江苏师大对所有纳入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学生实行“1.5+2.5+2+X”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本科前1.5年,通过“博雅”教育,坚定职业理想信念;后2.5年进行学科专业以及教育科学教育;本科结束后,进入两年教育硕士阶段的学习;X是指学生成为教师后,继续对其提供帮助,即对教师提供职后“卓越化提升”培训。

     

        据统计,近年来参与江苏师大职后“卓越化提升”培训的中小学高层次教师中,有34人晋升为中学教授级高级教师,约占全省10%,有22人被选为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占全省22%。

     

    从敦行到敏行

     

        2012年,江苏师大把校训“励志敦行”改为“励志敏行”。“非师范专业种类多,既可以走大而全、稳扎稳打的路子,也可以秉持特色发展,以优势带动全局的方向。在现有的办学条件下,发展非师范专业,必须以优势学科为龙头,带动其他学科发展。”该校党委书记徐放鸣说。

     

        走进该校语科院的实验室,一台核磁共振仪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台设备价格不菲,但学校认为钱花得值,因为有了它,我们便能得出精准的图像与数据。”该校长江学者杨亦鸣教授告诉记者。

     

        这只是江苏师大将教学资源向优势学科倾斜的缩影。据统计,目前,神经语言学、激光、化学生物学和统计学四个省级优势学科集聚了全校四分之一的尖端人才,占据了绝大部分科研资源。

     

    既要有技术,又要有文化

     

        “师范教育注重内涵教育,非师范专业偏向技术研究,把两者结合好,就能实现1+1>2的社会效益。”徐放鸣说。

     

        2013年9月,江苏师大迎来了第一届建筑学专业新生,与传统的建筑学不同,这些学生的专业方向是教育建筑,即设计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学楼。“教育建筑不同于一般建筑,需要懂教育规律的人来设计。比如,幼儿园的教室要用软材料包裹在钢筋水泥外面,防止孩子不小心撞伤;中小学的教学楼在设计时一定要考虑教室的传音效果。”谈及这一新专业,任平侃侃而谈。

     

        在江苏师大,师范与非师范结合的现象不胜枚举。对于两者的结合,该校领导班子思路明确,“结合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我们一方面让先进技术为教育服务,一方面是用教育理念指导技术研发,增加人文内涵。”(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刘 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