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作了系统阐发,深刻回答了坚持改革总目标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现代化规律的认识。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必将开拓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境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明推进到新的高度,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确立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我们党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和我国改革发展阶段性特征,联系漫长的人类制度文明发展史、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500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奋斗史、我们党90多年革命建设改革史,在深刻把握古今中外治乱兴衰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确立并奋力实现这一总目标,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于推进人类制度文明的发展演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突破历史周期律的必然选择。“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历史周期律,曾经在世界范围内带来无数次社会大动荡、大变局、大灾难,让不少国家和民族饱受苦难。突破历史周期律,成为推进人类文明发展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现代西方制度模式通过“三权分立”、多党竞争等,以不流血的方式实现政权更迭,一定程度上平抑了历史周期波峰与波谷的巨大落差,相比以往的社会制度模式有进步意义,但也存在政党倾轧、政治极化、金钱民主等严重弊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立足本国实际,依据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坚定地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构建和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铸就了人类破解历史周期律的“中国答卷”,写下了辉煌的篇章。但也要看到,“四大危险”依然存在,突破历史周期律依然任重道远。通过确立和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接续给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不断消除“四风”、腐败等可能导致“亡党亡国”的消极因素,加固党的执政根基,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应对西化分化和颜色革命的必然选择。近几十年来,从美苏争霸到“一超独霸”、多极并存,从苏东剧变到独联体国家系列“颜色革命”再到“阿拉伯大动荡”,西方大国主导策划的意识形态斗争掀起海啸狂澜,引发世界战略格局大地震。苏联解体后,我国成为西方敌对势力推行西化分化和和平演变战略的重点目标。随着我国和平崛起步伐加快,经济社会急剧转型,西方国家在两三百年走向现代化中碰到的矛盾问题在我国短短几十年内集中暴露,客观上使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能够找到更多载体和着力点,西方必然千方百计加大力度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加紧策划颜色革命。应对这些攻势,既要依靠针锋相对的意识形态斗争,更要依靠坚不可摧的制度屏障。邓小平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我们党提出并确立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不仅是要解决好制约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问题,而且是要解决好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现代化问题。
创造人类社会更好制度文明成果的必然选择。如何立足中国国情创造出更好的人类社会制度文明成果,实现和保障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辛亥革命后,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中国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中国号”列车才驶入制度正轨,迎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毋庸置疑,社会主义制度是比资本主义制度更高级的制度形态,但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发展了几百年,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才60多年,处在“少年期”的社会主义制度要与已进入“成年期”的资本主义制度在竞争和斗争中赢得比较优势,需要经历极其艰难而曲折的历史过程。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治理人口众多、基础薄弱的大国的同时,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设完全不同于旧中国的制度体系,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我国总体上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二、深刻把握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的时代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这为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明确了“联动”“集成”“总体效应”“总体效果”等新的时代要求。我们理解,这些新的时代要求,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既要有根基层面的制度成果,又要有具体层面的制度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体系,是由起支撑作用的制度和具体层面的制度以及体制机制组成的。历史和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等,具有根本制度优势,富有强大韧性、活力和潜能。以这些制度为支撑,我们办成一系列大事,办好一系列喜事,办妥一系列难事,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升。我国不仅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功发展道路,而且形成了一套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功制度体系。但也要看到,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必须在具体层面和根基层面都发展完善,不仅要织密制度笼子、扎紧制度篱笆,而且要强化制度体系的根基。
既要有阶段性的制度文明成果,又要有管长远的制度文明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总任务映射到制度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领域,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达成这一总目标,推进社会主义制度文明不断实现新跃升,需要一步一步跟进,一棒一棒接力,日日为继,久久为功,最终将制度现代化的蓝图化为现实。这就要求既要跑好每一步、每一棒,又要注重步与步、棒与棒之间的顺畅衔接。因此,既要有阶段性的制度文明成果,又要有管长远的制度文明成果。管长远的制度体系,能够确保步与步、棒与棒的衔接与交接始终与总任务、总目标的方向相一致,使这种衔接与交接的连贯性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管长远的制度体系,就是与我们党的基本路线相匹配的制度体系,也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所要求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既要有各领域的制度文明成果,又要有总体性的制度文明成果。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制度建设总体效应、总体效果的竞争。治理体系决定治理能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决定国家竞争的成败。各个分领域的制度建设,只有相互配套、相互衔接,实现综合集成,形成系统聚合效应,才能从总体上赢得竞争优势。如果不注重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综合集成,单一领域的制度建设搞得再好,也不能形成总体效应,最终难以在竞争中胜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的同时,在总目标统领下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深化改革的分目标。这就形成了有总有分、总分结合、系统集成的制度改革大格局,必将为实现各领域制度现代化与总体推进制度现代化的统一,提升综合国力提供更为强劲的制度支撑和保证。
既要有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又要有强劲的制度执行力。制度执行力、治理能力,是制度和治理体系有效运转的必要条件。缺乏健全的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也会“空转”,甚至瘫痪。要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尽快把我们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素质能力提高起来,尽快把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来,尽快把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都提高起来,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三、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奋力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蹄疾走日月,步稳度关山。当前,国家现代化的进程波澜壮阔,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奋力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以制度现代化为国家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
把坚定制度自信与不断深化改革统一起来。制度自信不是“制度自傲”、自视清高,将制度优势绝对化,以致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以辩证的态度看待我们的制度优势,既看到其根本优势,又正视其具体制度、发展程度等方面的不足,在坚持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的基础上,不断通过改革创新推进制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因此,制度自信与不断改革是统一的。制度自信为不断深化改革提供底气、勇气和精神动力,特别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的巩固为不断深化改革提供根本前提和政治基础;不断深化改革促进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从而为制度自信提供愈益深厚的实践基础和现实依据。坚持制度自信与不断改革的统一,关键是我们党有自我革新精神。我们党的历代领袖,都是以自我革新精神把坚定制度自信与不断深化改革统一起来的典范,从摒弃封建帝制到反对个人崇拜、从打破领导职务终身制到实现党和国家领导职务平稳正常交接、从反对特权到要求制定“权力清单”……“壮士断腕”式的自我革新在最高领导层得到与时俱进的体现。在中央领导集体的示范带动下,全党上下发扬自我革新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坚定制度自信,形成良性互动的好局面。
把坚持独立自主与吸纳人类文明成果统一起来。坚持独立自主与吸纳人类文明成果的统一,把握好二者统一的“度”,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推进制度现代化的关键因素。邓小平曾指出:“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而且就连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同时他又指出:“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我们要把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坚决抵制西方三权鼎立、多党轮流执政那一套,同时又始终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广泛吸收借鉴当代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以实现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
把完善制度体系与构建价值体系统一起来。一个国家的制度体系与价值体系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一个国家的“思想主权”,是“国之魂”。制度体系是国家机器有序运行的制度载体和保证,是“国之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之魂”对“国之器”始终具有引领和决定作用,有什么样的“国之魂”,就有什么样的“国之器”。反之,“国之器”对“国之魂”有承载和弘扬作用,“国之器”愈强健,“国之魂”就愈张扬。我们要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必须正确把握制度体系与价值体系的相互关系,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又用制度体系、治理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来承载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并不断调整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价值取向,使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价值对焦,实现高度契合,使当代中国的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充分体现先进的人文精神,富有深厚的价值底蕴,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软实力。
(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赵周贤、刘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