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啥也不图,人活着总要有点意义。植树造林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儿,不管多难、多苦、多累,只要爬得动,我就要栽树!”当人们问起赵希海为什么要植树,他同样的回答打动着不同问话人的心。
从1989年退休至2007年,赵希海义务植树10万株;到2011年,为国家捐献珍稀树苗75万余棵;如今,这位77岁的老人仍在为“为国家培育100万棵珍稀树苗”的绿色梦奋斗着。
“我得到的荣誉远比付出的多”
赵希海10平方米大小的卧室内,火炕就占去了一半面积,屋内唯一值钱的物件是多年前林场奖励的一台老式彩电。立柜里杂乱地堆放着奖杯和证书,“感动吉林十大人物”“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全球优秀环保奖”和“国土绿化突出贡献人物”……
赵希海说:“我就是一个大字不识的老工人,不过栽了些树,国家就给了咱这么多荣誉。我得到的荣誉远比付出的多。”
1989年,退休后的赵希海给自己定了两个目标:一是义务为国家栽树10万株;2007年,他实现了第一个目标后,也没歇歇,就又把精力放在了第二个目标上——为国家培育100万棵水曲柳、黄菠萝等珍稀树苗。从2002年到2011年,他无偿捐献75万余株珍贵树苗。
“让儿子接班,自己才没顾虑”
冬日的清晨,天刚放亮,寒风刺骨。赵希海领着二儿子赵景春踏着积雪,走进大山。赵景春攀到二三十米高的大树上,摇晃树枝,将种子打落。赵希海早在树下铺好塑料布,匍匐在地上,收集起每一粒种子。
一会儿的工夫,赵希海的手脚就被冻得失去知觉。趁着儿子从一棵树转移到另一棵树的空当儿,老人赶紧把已经布满冻疮的手放在怀里暖一会儿。
回到家,赵希海顾不得暖和暖和,就连忙把树籽放在火炕上。“树籽儿要是不晾干,受了潮就会影响出芽率。”赵希海用粗糙皴裂的大手铺着种子。
从2007年冬天开始,红石林业局批洲林场的职工和家属常会看到赵希海带上自己的“接班人”赵景春早出晚归打树籽的身影。“上树打树籽是个危险活儿,水曲柳的树干光溜溜的,只有树头上有些枝丫,爬上去还要晃动打树籽儿。”赵希海说,“别人上树有个三长两短可咋办,让儿子接班,自己才没顾虑。”
“为了绿色梦,老赵豁出去了”
批洲林场非常支持赵希海的育苗计划,将与林场办公楼隔河相望的一片涝洼甸子批给他做育苗基地。为了将这片地改造成育苗基地,赵希海每天凌晨4点多钟就开始砍除枯死树,清理树根、树枝、草皮子。将土地翻了两遍后,才整理出了5亩多肥沃的土地。
经过反复实验、探索,这片涝洼甸子上竟真的培育出一畦畦水曲柳树苗。赵希海像呵护孩子一样精心管理,浇水、除草、施肥、打药。即使在他脑血栓尚未痊愈的时候,也没有耽误过对苗圃的管护。蹲着累了,他就跪在圃地里,爬着为小苗薅草。“为了绿色梦,老赵豁出去了。”看到这一幕的林场员工,经常在下班后自发地来到圃地,和老人一起干。
眼见要梦想成真,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无情地推迟了老人的梦想。2013年8月16日,红石林区普降暴雨,批洲林场遭受建场以来最大的洪涝灾害,地势低洼的苗圃瞬间被吞噬。赵希海几次要冲进洪水抢救树苗,都被职工和亲属拦了回来。
“作为一名党员,说话不能不算数”
肆虐的洪水不仅卷走了树苗,还将苗圃地表3000立方米的腐殖土冲刷殆尽。望着满目狼藉的圃地,赵希海急火攻心,大病一场。大伙儿劝他:“能完成培育100万株树苗的目标更好,但因为水灾完不成谁都能理解。”一听这话,赵希海更急了:“我都快80岁了,还能活几年呀。作为一名党员,说话不能不算数,要不死也闭不上眼!”
恰在这时,好消息传来:林场研究决定,向林业局和地方政府申请资金、政策支持,在春天土地解冻之后,动用大型机械设备,举全场之力,帮助老人尽快把苗圃重建起来。
好消息如一剂良药,给了赵希海精神,也使他的内心恢复了平静。如今,洪水过去半年多了,赵希海指着窗外1万多棵槐树苗说:“山槐木的树苗更金贵,幸好我把它们种在了地势高的后园子,这些树苗没咋地。”在赵希海眼里,山路弯弯,冬日的白色渐行退去,春天的绿色正在涌起……(本报记者 曾毅 本报特约记者 任爽 本报通讯员 李广友 贾云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