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兰州军区,提起特战八连,都认为是人人向往的地方。八连的训练最苦,任务最重,竞争最激烈,但最靠近战士的强军梦想。
只增光不抹黑
普通一兵,一旦成为八连的战士,为什么就骁勇善战?战士们回答说:“咱八连的兵,只有给八连增光的义务,没有给八连抹黑的权利。”
八连创立于1939年,经历“板桥战斗”“三十三天反扫荡”、孟良崮、淮海、渡江等上百次战斗,赢得“雪枫模范投弹连”“硬骨头六连式的连队”“好作风八连”等诸多荣誉称号,连续23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在这个充满荣誉的集体里,有一群英雄人物感召着八连的每个战士。20世纪80年代,在一次边境作战中,战士被大火包围,八连指导员张新奎跳入火海,救出14名战友,自己却壮烈牺牲,被中央军委授予“舍身救战友指导员”荣誉称号。1999年,八连连长何健在世界各国侦察兵较量中,展示中国特种兵的惊人实力,捧回国际侦察兵最高荣誉——“卡列夫勇士奖”。
八连的荣誉室,就是全连官兵心中的一块圣地。新兵下连第一课,就是参观荣誉室,听干部骨干讲连队的历史;老兵退伍最后一课,还是走进荣誉室,回顾军旅生涯;执行急难险重任务,全连官兵要面对荣誉室誓师出征。
在这样的氛围中,八连的官兵无比珍视荣誉。2013年初夏,八连参加一场对抗演练,二班长戴强与5名战友组成特战小分队,趁夜色出发,对“敌”纵深进行侦察。离“敌”前沿还有3公里时,戴强命令道:“脱掉陆战靴,隐蔽前进!”原来,在满是沙石和硬土块的戈壁滩上,穿着陆战靴行军,发出的声音极易暴露行踪。
3公里的接“敌”路几乎一路小跑,神不知鬼不觉地渗入“敌”阵地,大获全胜。回到营地,队员们个个疼得呲牙咧嘴:凝固的血早已把被扎破的脚底和袜子粘在一起。但大家却笑着说:“咱八连的荣誉是前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咱流这点儿血,算什么?”
战场上没有亚军
当八连的兵,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特种射击、格斗捕俘、伞降渗透、野外生存等数十种特殊技能,必须样样精通。八连的官兵目标是要在全军甚至全世界特种兵里做到最强。一有重大任务、重大比武,八连的官兵总是抢着上。“我们八连不是去比武,而是去拿第一。”这是八连官兵的一个信条,因为他们知道,战场上没有亚军,不拿第一,就意味着失败。
连长魏巍说起战士——“冷面终结者”彭星,一脸的得意。2010年7月,中巴“友谊—2010”反恐联合训练期间,彭星被赋予自动步枪快速射击课目演示任务。5秒钟不到,彭星干脆利落地完成战术接敌动作,“砰砰砰!”一阵清脆的枪声响起,10发子弹发发命中,且弹着点密布于靶子额头以下、脖子以上。“冷面终结者”的“绰号”不胫而走,那时,彭星还是个年龄不到20岁、入伍不满两年的新兵。
拿第一的本领和自信从哪里来?彭星摘下训练手套,手掌上满是厚厚的老茧,撩起裤腿、掀开衣袖,膝上、肘上同样是厚厚的老茧,这就是答案——“我们全连战友都是这样”。
团结战斗,生死与共
战士赵世虎,拳能劈砖,肘能破石,脚踹门破,人称“钢铁虎教头”。在2010年中巴反恐联合训练中,他右小臂内侧被利器划出7厘米长的伤口,当时情况紧急,来不及包扎,而伤口又一直往外冒血,赵世虎捡起地上一根细铁丝,硬生生地用铁丝一下下穿过皮肤,“缝”上了伤口。
单个战士有血性,抱起团来就更加坚不可摧。八连有一句连魂用语,叫作“团结战斗,生死与共”。2012年8月,特战旅一年一度的“天狼集训”拉开帷幕。八连有5名战士参加这次集训,与来自全集团军部队的训练尖子,共同经历一场非同寻常的淬火之旅。
集训中最残酷、最激烈的一道坎,就是“魔鬼训练周”,它要求战士在8天8夜的时间里,每人负重25公斤,每天每人只发一个馒头、全程一瓶水,每天只睡两个小时,行程55公里,完成水上渗透、破袭抢点、夺取扼守、8公里奔袭等45个实战项目。为了不被淘汰,战士们一起在养牲畜的泥坑里喝水,在野地里生吃蛇鼠肉……
最后一天,大家已精疲力竭。这时,一名战士腿部受伤,他对战友说:“你们快走,不要让我拖你们的后腿。”但战友们说什么也不放弃他,他们喊着“团结战斗、生死与共”,搀扶着挪向终点。最终八连5名战士全部过关,是唯一一个没有队员被淘汰的小组,都被评为“天狼勇士”。(本报记者 尚文超 本报通讯员 吕志强 王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