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重要演讲触动人心。习近平主席全面深刻阐述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强调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演讲中,习近平特别提到了陕西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琉璃器皿。他说:“1987年,在中国陕西的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20件美轮美奂的琉璃器,这是唐代传入中国的东罗马和伊斯兰的琉璃器。我在欣赏这些域外文物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对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满足于欣赏它们产生的精美物件,更应该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满足于领略它们对以往人们生活的艺术表现,更应该让其中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
这些精美的文物中,蕴藏着怎样一段历史呢?
为文明补白
日前,一场雅致、智慧的座谈点燃了初春的法门寺博物馆,学者们围绕法门寺出土的琉璃器,细说“文明·交流·互鉴”之广、之深。
法门寺博物馆馆长姜捷研究员认为,在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的20件琉璃器中,其中13件是晚唐僖宗的宫廷用品,除中土样式的茶盏和茶托外,有11件是典型的伊斯兰琉璃器;其余7件,时代应该早于僖宗时期,有的具有东罗马元素,有的具有波斯风格,有两件素面圈足盘甚至不排除本土生产的可能。这一多元文化风格的琉璃器群组的存在,是开放的唐王朝多元文化和谐共存、合作交流、互鉴发展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最能印证中外文明交流的辉煌。
姜捷介绍,法门寺地处中华礼乐文明发祥地的核心地带,附近还有丝绸之路陕西段南线的龙尾驿站,既连接陆上丝绸之路,又是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内陆的终点,多元文明在此汇聚。法门寺的这批琉璃器,大部分是公元7~9世纪地中海沿岸、伊朗高原地区的伊斯兰风格琉璃器,是古丝绸之路、包括海上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最璀璨的文化积淀和结晶。同时,20件琉璃器中,有个别中国特有样式的茶盏和茶托,经成分测定,这些茶盏和茶托的原料来自域外,制作却是在大唐境内完成,这充分体现和见证了文明互鉴发展的积极成果。
为交流担责
“这批以伊斯兰风格为主的琉璃器,出现在佛教圣地法门寺地宫,本身也是多元文明相互包容、和谐共存的生动体现。习主席能够敏锐地看到这批文物背后所蕴藏的人文精神,并强调要‘让其中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这对于我们今天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以一种博大的胸襟积极融入世界,表达中国声音,传播中华文明价值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迪意义。”姜捷说。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王建新也认为,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是多元文化交流相互碰撞、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而形成的。大量伊斯兰琉璃器在法门寺出土,证明了大唐文化的包容性、兼容性和多元性,这对于现代中国文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借鉴作用。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冉万里认为,习主席在演讲中提到了东罗马和伊斯兰,来自这两个文明的东西同时在中国文明遗迹里面出土。这就提出了世界几大文明如何和平共处的问题。这几种文明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是促进世界古代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也体现出中国古代文明是世界文明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明是平等的,宗教也是平等的。出土的文物体现了不同文明的借鉴与交流。”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所教授哈宝玉进一步说。
续写辉煌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军社认为:中国文明必须要有自信,中国文明一定要走向世界。中国文明是包容的,是接纳西方文明的。
宝鸡市文物旅游局局长任周方认为,要学习古人的智慧,为现在的秩序文明服务。我们现在提出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平等共同进步,这对世界新秩序的建立和发展有很大的意义。
刘军社补充说,琉璃器是东西方文明碰撞、交融的典范,也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当下,不仅要让中国经济影响世界,精神文化层面也要发挥影响力,让中国文化被更多国家认同、理解,展现中国的文化自信。
论及此,组织本次座谈的鸡市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马鲜萍说,宝鸡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今后要先做好文化传播,要对宝鸡的历史文化进行展演,与其他地方进行文化交融互鉴,通过文化交流扩大宝鸡对外合作的影响力,用文化的交流互鉴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
座谈中,大家还一致认为,法门寺琉璃器作为唐朝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体现,印证了中国与西方交流的辉煌与曲折,也体现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合作与共赢的愿望,应该弘扬这种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自觉自信,为构建交流互鉴、和平发展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贡献。(本报记者 杨永林 张哲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