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甲子前,号称亚洲第一的大清北洋水师,覆没于山东威海刘公岛海域。120年后的今天,驻扎在刘公岛上的济南军区某海防团海防一连官兵,将这段耻辱历史铭刻于心,枕戈待旦。
“刘公岛多雄伟,海上钢钉不可摧,甲午风云心头绕,一腔青春热血沸,紧握手中枪,誓把国门卫……”海防一连的连歌,道出了官兵的心声。
举行“五个一”入连仪式
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霞光染红了刘公岛古炮台锈迹斑驳的德制克虏伯大炮。
每日清晨,一连官兵越野训练经过此地,战士们都要握紧拳头,大喝一声。“连队的长跑路线是环绕刘公岛一周,途经忠魂碑、古炮台和甲午战争纪念馆,每次跑过这些地方,我都感觉就像结痂的伤口被扒开,痛彻心扉。”大学生士兵齐三军说。
海防一连官兵经常用这段历史“折磨”自己,每年都要为新上岛的干部战士举行“五个一”入连仪式——看一场《甲午风云》电影、参观一次甲午海战纪念馆、上一堂甲午战争教育课、到北洋海军忠魂碑下接受一次警示教育、参加一次“铭记甲午国耻、做新时期海防卫士”演讲活动。他们还在图书室设立“甲午风云系列谈”书柜,编印《甲午海战启示录》《勿忘国耻 强我海防》《中日甲午战争大事记》等资料供官兵阅览;集体朗诵《七子之歌·威海卫》,是海防一连每次晚会的压轴节目。
强烈的忧患意识,让一连的官兵做梦都在想着训练过硬本领。排长范国坤一天凌晨去查铺查哨,刚走进二班的宿舍,就听到有人喊道:“一发装填!”范国坤一怔,心想难道凌晨时分还有人在练习装填炮弹。他循声走过去仔细查看,原来是新兵赵志明正在说梦话。
人人实现“一专多能”
一连官兵深知,要打赢,不能光靠一把子力气两条腿,还要开动脑筋,善谋制胜之策。
偏训漏训一直是困扰部队训练质效的老大难问题,常常是新兵专业训练还没结束,共同课目已忘得差不多了,抽时间训练又影响进度。这个问题解决不了,何谈打赢?去年初,一连历尽艰辛终于找到解决之道——循环训练法。
所谓“循环训练法”,就是打破以往连队同练一个课目的组训模式,把每天的训练内容划分为多个训练单元,每个单元指定一名教练员,在同一训练场上,多单元多课目同时展开,官兵就像走在流水线上一样,逐个单元逐个课目循环轮训,达到了规定的训练量,随即转入下一单元训练,保证当天的训练内容至少要练一遍。
循环训练法的创造,有效解决了因场地、器材少出现的人员扎堆、消极等训等问题,有限的装备器材也发挥出了最大效益。实行循环训练法以来,全连官兵人人实现“一专多能”。近年来,连队连续15年被上级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在团以上比武竞赛中夺得50个冠军,30人创(破)训练纪录。
敢于“刺刀见红”
战争年代,我军以敢于“刺刀见红”威震敌胆,如今虽然“刺刀见红”的战争模式渐行渐远,但敢于亮剑、勇于牺牲的精神永不过时。
去年,海防一连参加威海军分区组织的“八一杯”比武竞赛,上等兵石志昂在战术比武时手掌多处划伤,碎石子嵌进肉里,鲜血直流,军医给他简单包扎后建议他退出比赛。小石说:“我不能拖连队后腿。”考单杠时,小石手上的纱布已经被鲜血浸透,但他直到完成83个单杠练习才退出比武。
在一连,每天都有官兵在操场捉对厮杀,喊杀声令闻者胆寒。狭路相逢勇者胜,在战士逼视对方的眼神里,你能看到一团跳跃的火焰。(本报记者 温庆生 本报通讯员 熊永岭 张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