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4月01日 星期二

    中华文化溯源·壮乡歌圩

    三月三,壮乡山歌溢满坡

    刘昆 《 光明日报 》( 2014年04月01日   04 版)

    春风酿暖雨初过,春满田畴绿满坡。

     

    试向黄林林外望,三三佳日好花多。

     

    胙颁真武喜分将,食罢青精糯米蒸。

     

    忽漫歌声风外起,家家儿女靓新妆……

     

        100多年前的清代,一个农历三月三日。武鸣廖江(今广西南宁市武鸣县罗波镇境内)沿岸的壮家儿女们身着节日盛装,端出醇香的糯米酒,唱起热情的迎客歌。目睹此景,壮族诗人韦丰华诗兴大发,写下长诗《廖江竹枝词》。

     

        飘过历史河流的歌圩,今日依然风流。2014年4月2日,是又一个农历三月三。那一天,壮乡将再度成为欢歌笑语的海洋。

     

    壮人自古好歌

     

        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有过三月三的习俗。少数民族地区的三月三,主要分布在广西的壮族、侗族、瑶族,海南的黎族,浙江丽水的畲族,贵州的布依族、苗族等地。这些地区都视三月三为本民族的传统节日,规模盛大,热闹非凡。

     

        壮人自古好歌。壮学专家、广西社科院研究员潘其旭告诉记者:“现今少数民族的三月三以对歌、祭祖为主,而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歌圩活动更被当地人视为传统的歌节。”盛大的歌圩也因此成为壮族三月三区别于其他民族三月三的显著特点。

     

        享有“中国壮乡”美誉的武鸣县,举办歌圩节已有33个年头。

     

        记者“闹”过一次歌圩,见识了当地热气腾腾的场面。灵水湖畔,凉亭边、广场上、树荫下,处处歌声荡漾。县城里也搭了几个歌台,任由人们“心想唱歌就唱歌”。80岁的陆月娥由家人陪着专门从南宁赶来,坐在轮椅上听得津津有味。“20多年了,年年都来唱歌。有时在戏院那边的歌台唱,一直唱到第二天凌晨两点多!”陆月娥的老伴告诉记者,“老太太今年中风后不能唱了,可还是想听,一家人就陪着她来了。”

     

        潘其旭说,歌圩的具体日期各地不一,大多安排在农事较闲的季节,如春节、清明节、中元节、中秋节等,但以农历三月三歌圩最为隆重。在这个时候,人们往往搭彩棚、摆歌台、抛绣球、择佳偶,别有一番风情。广西巴马的盘阳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柳州的鱼峰山等,历来都有较大的歌圩。

     

    从白天唱到夜晚

     

        今年76岁的潘其旭,是广西百色市德保县人。当回忆起小时候赶三月三歌圩的情景时,他的眉眼间写满笑意。他说,每到歌圩前夕,歌圩地邻近的村庄,家家户户扫房腾铺,蒸五色糯米饭、备菜肴,准备迎接来客。姑娘们已亲手做好了布鞋、绣好了手帕、制好了绣球,小伙子们则买好了头巾、梳子、绒绳彩线等,准备互赠对方。

     

        歌圩到来那天,一大早,青年男女们就带着礼物赶往圩场。他们往往以村屯为单位,同一个村屯人,特别是姑娘们,要统一打扮:梳一样的发辫,系一样的头绳,剪一样的刘海发式,包一样的花头巾,穿一样的上衣、长裤和花鞋。

     

        “你知道吗?那时候姑娘平日是光脚丫的,只有在歌圩这样重大的场合才会穿鞋。再戴上金黄色的竹笠油帽,阳光一照,真美啊!”潘其旭沉浸在快乐的回忆里。突然,他露出一丝调皮的神情,向记者说道:“男青年呢,就故意穿上不一样款式的鞋子。这暗示着他们还未配对,可以和姑娘‘相好’,有意思吧?”

     

        进入歌场,众人先游逛“物色”一番,然后对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观察”对手,遇上比较理想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若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待彼此互相了解,再唱《爱慕歌》《交友歌》。这些歌即兴性很强,歌词随唱随编。

     

        对歌的男女,坐累了站起来唱,站久了坐下来对唱,唱得入迷的好几个钟头走也不走,动也不动。而听的人也围成堆,或是坐着,或是站在周围,既不散开也不喧哗。听到精彩处,不时发出笑声、赞叹之声,此起彼伏,自有一种欢乐和谐的气氛。有些地方,白天在户外对歌还不过瘾,晚上就转到村寨继续唱。歌声绵绵,通宵达旦。

     

    踏着歌圩路走向世界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历经岁月洗礼的三月三歌圩,被赋予更多的时代内涵,迎来了又一次新生。

     

        198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作出决定,将每年的三月三定为“广西文化艺术节”。1993年,自治区政府又作出决定,把三月三歌节定名为“国际民歌节”。6年后,这一节庆改由南宁市政府主办,定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与许多地方举办的节庆活动不同的是,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没有停留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上,而是始终以打造一流的艺术精品为目标。已走过15年的民歌节,以更为自信的姿态,回归民歌本质,向世界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精彩和魅力。整台晚会以歌圩为框架,分为“大地飞歌壮乡情”“一江春水,连云贵湘粤”“半挂云帆,达港澳东盟”“中国民歌世界风”四大章节,将中国民歌与世界风情、东盟风情、时尚风情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交融,民族与流行相贯通,营造出八方宾朋赶歌圩的美妙场景。

     

        目前,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已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第一个成功地以民歌文化为主题的节庆、第一个夺得国际节庆协会(IFEA)全球节庆行业最高奖项、第一个成立国有专业化节庆公司进行市场化经营、第一个作为节庆成功案例进入高校教科书。

     

        这个由传统三月三歌节发展而来的“国际化大歌圩”,正乘着歌声的翅膀,将自己的美丽撒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本报记者 刘 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