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临渝黔,静静地嵌在鄂西南的大山里。65年前,一位年轻战士跟随部队参加解放这里的战斗,从此与这片土地结下不解之缘。那一年,他19岁。20年前,他64岁,再一次将目光投向那片山区;20年来,他仅靠离休工资资助善款20余万元,帮助恩施高中50个贫困学生完成高中学业。他就是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离休教员庄普之。
“心头最深的牵挂”
庄普之1930年出生于湖北武昌,1949年加入人民军队。那年10月,人民解放军发起鄂西南战役,庄普之所在湖北军区独立二师担负解放恩施的任务。在乡亲们的帮助下,部队仅用一天便将红旗插上恩施城楼。恩施解放后,庄普之在那里工作了一年多。之后,庄普之跟着部队走南闯北,进过西藏、下过海南,又在长沙和南京工作数十年……但不管走到哪儿,年轻时战斗和奉献过的恩施都是他“心头最深的牵挂”。
1987年,离休后的他,终于有时间回去看看那块魂牵梦萦的土地。在恩施,这样的景象让庄普之不能释怀:很多正值学龄的孩子背着篓筐在街头巷尾叫卖着新鲜蔬菜。“正是上学的时间,娃娃们为什么不在学堂里?”一了解才知道,大多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他一遍遍地问自己,“能为这里做些什么呢?”“要改变贫困的面貌,必须先从教育抓起。”庄普之下定决心,把资助恩施山区的贫困学生作为自己离休后的事业。
“这件事一定会坚持下去”
2004年春节刚过,恩施高中校长王可铭一行三人专程来到南京,看望持续资助学校贫困生10年的庄普之。一进庄老家门,王可铭在惊讶之余感到心酸:庄老家中除了洗衣机、冰箱外,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那一天,他对庄老说:“你为党和国家奉献了一辈子,离休工资是给你用来改善晚年生活的。你的钱我们不能要了。”庄普之却说:“一个孩子考上大学,一个家庭可能就此摆脱贫困。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受党培养教育几十年,这件事一定会坚持下去。”
20多年来,庄普之的爱心助学金一笔接着一笔,汇向那大山深处的学校,从最初的资助每名贫困学生每学期200元,到现在的1000元,未曾中断过。不仅如此,庄普之还笔耕不辍,把方寸信笺当作育人讲台。他的一千余封通信,为千里之外的学子打开了一扇扇心灵之窗,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
恩施州中心医院急诊科主治大夫张前燕,是庄普之曾经的资助对象。1997年夏天,对于张前燕来说,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她考上全州最好的高中,但母亲癌症晚期。就在张前燕准备放弃高中学业时,收到庄普之寄来的助学金和一封信。信中的那段话,张前燕至今还记得,“孩子,生活不会一帆风顺,总有这样的坎坷那样的困难,面对逆境,我们要勇于面对,用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心态去战胜一切困难。”此后三年,张前燕一直和庄普之保持着联系,接受老人的资助和鼓励,直到考上大学。
处处传递“正能量”
庄普之走到哪里,就把“正能量”带到哪里。
前几年,庄普之搬去上海陆家嘴街道江临社区,和女儿、女婿一起住。看到社区的宣传栏门庭冷落,他就琢磨,何不利用这块“阵地”办一份刊物。于是,庄普之找到社区党支部书记说:“我想以墙报的形式,在社区宣传栏里出一份刊物,树正气,立新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快,庄普之找来两位热心的退休干部,三人共同组成《和谐家园》编辑组。
2011年7月1日,《和谐家园》正式诞生了。“社会热点”“请您关注”“学雷锋常态化”“道德评议台”等专栏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在庄普之精心培育下,《和谐家园》如今已经办了32期,成了社区的一大亮点。
2012年,庄普之登上南京政治学院“感动南政”年度十大人物的领奖台,那一次,不善言谈的老人吐露心声:“真正的共产党员,永远没有退休这个概念。”(本报记者 温庆生 本报通讯员 严满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