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3月28日 星期五

    新闻人物

    张伟平:心中藏着“数学强国梦”

    陈建强 吴军辉 《 光明日报 》( 2014年03月28日   07 版)

        “新闻”回放

     

        日前,国际数学顶尖杂志《Acta Mathematica》(《数学学报》)2014年第1期刊登了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所张伟平院士与法国巴黎第七大学麻小南教授合作的论文。作者在论文中运用解析局部化的思想和技巧,解决了著名数学家、法国科学院院士Vergne在200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中提出的非紧空间上的几何量子化猜想。

     

        《Acta Mathematica》(《数学学报》)是国际数学领域享有盛誉的顶级数学期刊之一。由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所张伟平院士与法国巴黎第七大学麻小南教授合作的论文《Geometric quantization for proper moment maps: the Vergne conjecture》,就刊登在3月出版的2014年第1期上。

     

        由瑞典科学院Mittag-Leffler数学研究所出版的《Acta Mathematica》致力于刊登“最高质量的数学论文”,曾刊登过中国数学家苏步青、朱小华的学术论文。

     

        在论文中,张伟平和麻小南运用解析局部化的思想和技巧,解决了著名数学家、法国科学院院士Vergne在200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中提出的非紧空间上的几何量子化猜想。

     

        1988年,从中科院数学所毕业后,张伟平在硕士导师虞言林教授的推荐下,考取了南开数学所的博士生,成为数学大师陈省身的关门弟子。1990年,陈省身的一封推荐信把初露锋芒的张伟平送到了法兰西学院院士比斯姆特的门下。不久之后,被美国《数学评论》称为“深刻”的“比斯姆特-张定理”即问世。

     

        3年后,张伟平取得博士学位时,陈省身一度十分紧张——因为受到两位数学大师赏识和栽培的年轻人,自然不乏世界知名研究机构伸来的“橄榄枝”。但张伟平毅然选择回到母校南开,从月薪两百多元的助教做起。随后,他在指标理论方面完成了一系列国际公认的突出成果,得到国际数学界极高的评价。

     

        回国后的20年间,张伟平的成长可谓“日新月异”。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中国数学会陈省身数学奖、“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一项又一项的荣誉纷至沓来。2002年,年仅38岁的张伟平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恩师陈省身,被张伟平认为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2000年陈省身回国定居南开大学后,师生更是经常交流,“3天不谈数学就觉无聊”。

     

        2004年陈省身与世长辞,临终前他将最珍视而又最放心不下的南开数学所“托付”给张伟平。生性“自由散漫”的张伟平难违师命,自勉“守孝三年”,带领南开数学所挺过了最为艰难的一段时期。伴随数学所成长的是张伟平两鬓骤增的白发。

     

        今天,张伟平办公桌的对面,仍悬挂着陈省身的题词:“数学是乐事,数学是快事。”对此,张伟平心有灵犀。

     

        张伟平有一句流传甚广的名言:“数学家每天都是星期天。”当有人感慨于数学家的轻松惬意时,与他共事多年的冯惠涛则表示,这句话也恰恰说明了张伟平的日历从来就没有工作日与休息日之分。

     

        时至今日,功成名就的张伟平不敢松懈片刻,因为他心中藏着一个“数学强国梦”,因为陈省身先生当年的谆谆教诲犹在耳际:“让中国的数学站起来,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本报记者 陈建强 本报通讯员 吴军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