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3月26日 星期三

    金色大厅·电视剧《焦裕禄》重登央视——

    文艺创作需要“焦裕禄精神”

    曹继军 颜维琦 《 光明日报 》( 2014年03月26日   04 版)
    图为《焦裕禄》剧照 资料图片

        自2012年央视一套首播后,3月24日晚,“上海出品”的30集电视剧《焦裕禄》再登央视八套。这部由上影集团历时4年多打造的电视连续剧,真实生动地还原了一个“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党的好干部形象。一部主旋律电视剧靠什么走进观众内心,释放持久的精神力量?

     

    弘扬正能量从来不会过时

     

        “《焦裕禄》从头到尾坚持实景拍摄,坚持将故事的发生地进行真实对接,始终坚守一个信念——以焦裕禄的精神来坚持创作好这部片子。”

     

        焦裕禄精神诞生在20世纪60年代。峨眉电影制片厂1990年拍摄的电影《焦裕禄》曾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连续获得金鸡、百花最佳故事片奖。珠玉在前,电视剧《焦裕禄》的重拍意义何在?跨越半个世纪,能否展现焦裕禄精神的时代感?

     

        该剧总制片人、上影集团创作策划部主任钱建平坦言,在策划选题之初,大家也曾有过担心,主要集中在“能不能吸引观众”上。“关于电视剧题材的策划和选择,上影集团一直坚持主流题材影视剧的创作方向。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也是该剧的总监制万伯翱,在创意之初,就竭力提倡并强调焦裕禄精神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要理直气壮地发扬。上影集团果断拍板,上海市委宣传部给予大力支持,电视剧《焦裕禄》得以在上海立项。”

     

        题材既定,从2008年开始,剧组沿着焦裕禄的足迹,先后到哈尔滨、黑河、兰考及焦裕禄出生地山东淄博等地采访,掌握了大量一手素材,光是剧本就修改了11稿。2011年4月,在焦裕禄曾经学习过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电视剧《焦裕禄》拍下第一个镜头。钱建平说:“《焦裕禄》从头到尾坚持实景拍摄,坚持将故事的发生地进行真实对接,始终坚守一个信念——以焦裕禄的精神来坚持创作好这部片子。”

     

        最终,荧屏上的焦裕禄除了观众耳熟能详的故事外,还呈现出他很多鲜为人知的经历:他是智勇双全的剿匪英雄,还是为学技术能与苏联女专家跳交谊舞的知识青年。他当过煤窑苦工、进过哈工大校园、当过工厂技术员,爱唱戏、能喝酒、爱创造……“沿着焦裕禄人生经历一步一步溯源而上,就会发现焦裕禄不是一个被贴上标签的人。”编剧何香久说。充满人情味的故事,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焦裕禄。

     

    真实的人物才能穿透历史

     

        “焦裕禄之所以让中国人喜欢,不是因主旋律而喜欢,而是因为这个人物是真实的。”

     

        “天上一颗星,地下一个钉。一颗星代表一个人,做好事的人星光闪亮,做坏事的人星光黯淡。”“我是人民的儿子。”“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首播后,剧中焦裕禄的许多台词被观众在网上热传,来自民间的朴素语言,勾勒出焦裕禄深入实际、问政于民的求实作风。

     

        扮演焦裕禄的演员王洛勇回忆,在兰考拍摄时有一场戏令他记忆深刻。他正在演一场跟乡亲们讲话的戏,一个老太太忽然冲出来纠正他有句台词说错了:“焦书记当时不是这么说的,他说的是‘人勤地不懒,处处是金山。’”王洛勇感慨:“这是发生在半个多世纪前的事,却让老太太记忆如此深刻,体现了焦裕禄对当地人民的影响之大,焦裕禄精神常青。”

     

        “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吸取养分,提炼精华,一定是一部优秀作品无法省略的过程。”在钱建平看来,主创人员坚持体验生活、调查访问、融入情感,使许多细节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焦裕禄的形象就这样平实而亲切地进入了视线,并一步一步地走向人们的内心。

     

        曾创作《儿女情长》《碧海军魂》等剧的著名编剧李云良说,《焦裕禄》感动他的是一些微小的细节。“焦裕禄之所以让中国人喜欢,不是因主旋律而喜欢,而是因为这个人物是真实的。真实的人物才有生命,才能穿透历史。”

     

    用艺术的魅力传播主流价值

     

        “《焦裕禄》的标杆作用,一方面是主人翁展现出来的理想的光芒、信仰的力量为如何做人树立了标杆;另一方面,在艺术表现上也给搞创作的人树立了榜样和标杆。”

     

        《焦裕禄》全面反映了焦裕禄的一生,但又不是“高大全”符号式的表现。它并不以激烈的戏剧冲突取胜,而是跟随着焦裕禄的生活史一步一步展开。这样的叙事方式,符合观众的审美心理,也成为上海电视剧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英雄人物塑造贡献的创新手法。“当一个人物的成长融入真实情景里,这个人物就站立起来了。”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聂伟说。

     

        在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看来,主旋律剧拍好看了,主旋律的“价值”才能被传播得更深远。“主流价值的核心就是人的真善美,我们坚定不移地相信主流价值是有价值的。而怎样通过艺术的力量把这个价值实现,是我们必须思考和努力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晓玉认为:“电视剧《焦裕禄》的标杆作用,一方面是主人翁展现出来的理想的光芒、信仰的力量为如何做人树立了标杆;另一方面,在艺术表现上也给搞创作的人树立了榜样和标杆。”

     

        “能够创造出这么好的一部作品,本身就需要有焦裕禄精神。没有担当意识、使命意识,拍不出好作品。”上海市委党校教育长曾峻说。焦裕禄精神有没有过时?上海大学教授、著名社会学家邓伟志说:“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没有过时。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应当继续大力弘扬,电视剧就是有力、有效的弘扬。”(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